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紧密相关。如果忽视这些因素且将译作置于真空之中,单纯从字面语法出发,便可能扭曲译者的原意,进而对译本做出不恰当的评价。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出现后,很多学者把文本外的很多因素纳入其研究范围。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影响深远。该理论通过把社会背景,文化语境,历史条件等因素纳入翻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根据埃文·佐哈尔(1990)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与译者在特定时期翻译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佐哈尔认为当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时,翻译活动将作为革新力量引进新的思想和文学模式。在这种前提下,译者将会打破本土文学规范,试图使译文保持原文本的“充分性”。然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时,译者往往倾向于译本的“可接受性”,并为源文本寻找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本论文拟以The Good Earth两个汉译本为例,评析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中翻译文学的地位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分析两个时期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两个时期的主流翻译策略。接着,通过对比分析胡仲持(1935)和王逢振(2010)的两个汉译本,探讨翻译文学的地位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多元系统论能否合理解释不同时期的文学翻译现象。研究得出,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地位将影响该时期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使翻译研究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