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贫困问题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应有之义。我国政府近年来从各个方面加大力度致力于减少贫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政府开展减贫工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公共支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公共支出结构,来实现政策上的倾斜,从而达到贫困减少的效果。公共支出通过为贫困群体提供基本的养老、医疗、救济等社会保障计划以及教育培训服务等实现了收入再分配,从而有效的弥补了市场减贫效率的缺失,是国际社会反贫困的有效措施之一。近年来,关于公共支出与减贫关系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之一。本文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例,分析了重庆市公共支出与贫困现状,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支出对减贫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重庆市财政收入和支出也持续增加。但也存在教育支出相对规模不足且结构失衡、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且城乡间不合理、以及财政卫生支出占比偏低等诸多问题。第二,人均农林水支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卫生支出和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四个变量均对贫困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公共支出的增加有利于贫困的减少。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减少贫困的发生。非农化水平对贫困率产生正向影响。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未能通过显著检验。第三,人均农林水支出、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卫生支出、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交通设施建设水平、每万人医疗床位数、非农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变量能够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及其重庆市实际,提出促进重庆市公共支出减贫效应提升的对策建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投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贫困地区非农化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资源要素的城乡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