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已知代谢综合征以及代谢异常因素的累积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然而,国内外各研究的结论存在众多分歧。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医护人员在北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从中抽取一定的数据,来评估在中国女性代谢因素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资料完整且诊断明确的乳腺癌病例共116例,并从同期行调查的人群中按照年龄和绝经情况进行3:1匹配,随机抽取无乳腺癌的对照人群116*3=348例作为对照,进行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对与代谢相关的因素,如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清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压以及几种代谢因素的累积及代谢综合征进行评估。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1、乳腺癌组的舒张压为76.49±8.79mmHg,与对照组的73.51±9.64mmHg相比偏高(P=0.004);乳腺癌组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为9.46±3.88mmol/L,与对照组的8.44±3.55mmol/L相比,也明显升高(P=0.01);同时乳腺癌组女性平均流产次数、怀孕次数均高于对照组女性,且乳腺癌组具有癌症家族史的女性偏多,但对子女行母乳喂养的人数偏少。2、在BMI、腰围、血压、HDL-C、TG、FBG、PBG、HbA1C等几个代谢因素中,仅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和HbA1C超标与乳腺癌的发生显著相关。乳腺癌组和对照组女性的PBG超标人数比例分别为57%和41%,其校正后的OR值为1.80(P=0.008);乳腺癌组和对照组女性的HbA1C超标人数比例分别为29%和20%,其校正后的OR值为1.83(P=0.01)。3、将血糖作为数值型变量,校正混杂因素后,PBG和HbA1C水平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仍然显著相关(校正后OR值分别为1.07和1.30)。随着PBG和HbA1C水平的升高,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PBG和HbAIC水平每升高一个单位,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0.07和0.26(β1=0.071,β2=0.263)。4、将FBG、PBG、HbAIC数值通过四分位间距转换为等级资料,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校正所有混杂因素后,发现PBG>10.40mmol/L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较PBG<6.23mmol/L的对照组女性最高,OR值为2.13; HbAIC>6.4%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较HbAIC<5.6%的对照组女性最高,其校正后的OR值为1.95。结论肥胖、血糖、血脂、血压水平超标以及代谢综合征均有增加乳腺癌发生风险的趋势。其中以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的影响更加显著。积极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