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在魏晋时期的兴起与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ling0699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怪小说的创作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出现于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汉末的应劭著《风俗通义》一书,对志怪小说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奠定了以后志怪小说创作的基础。魏晋时期的《列异传》、《搜神记》、《博物志》及南朝宋初的《幽明录》,则宣告了志怪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而志怪小说的“史”的身份也在宋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里面得到了最辉煌的体现。志怪小说在当时可以用“史”的形态表达著者的意识,与“史”几乎无异。然而自此之后,志怪小说的创作却逐渐陷入低谷。唐初刘知己的《史通》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直接导致志怪小说脱去了“史”的外衣,而逐渐衍化成一种独立的文体。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志怪小说史及至整个小说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被漠然以视,这实在是不恰当的。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历来研究者对魏晋志怪小说兴起的研究情况,指出其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的空白。裴松之没落士族的身份,使其在奉诏为陈寿《三国志》作注时自然会更多地融入其个人感情。“注”,历来作为“经”的附属物而存在,裴松之将之大胆改造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史注风格,但他也因此而饱受后人指责非难。第二章分析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的数十则志怪故事,指出其援引原则及目的。裴松之在引用这些志怪故事时并非不加择汰而盲目采用的,他审慎地辨析论证,既竭力将历史事实清晰地还原,将自己的意识观点镌入这些注解之中,又在一定程度上再献了魏晋至宋初志怪小说的流传情况。第三章应劭的《风俗通义》确定了后世志怪小说创作的范围,其后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创作蔚成风尚。裴松之受诏注《三国志》,也无法无视这些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与史的结合,充分表明了志怪小说的历史价值。刘知己的《史通》对其提出批评,正是志怪小说的性质逐渐与“史”剥离,成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必备前提。所以,裴松之《三国志注》在志怪小说史上的意义和地位是非凡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他文献
苏联解体后,面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际形势,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等邻国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信任和互利合作的原则精神开始了建立地区合作机制的重要历程。本文从地缘政治视角
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沙三段砂砾岩体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是预测裂缝发育区.由于单一的相干、曲率等地震属性多解性强,不能准确、精细地反映裂缝发育情况,尝试采用基于
中小企业作为“国家基石”,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繁荣、保证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薄弱,导致其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企
<正>教育家型校长具有哪些特质?这一话题,随着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的启动,引发了很多人对中小学校长成长的关注和思考。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国家层
在娱乐价值和商业价值之外,影视艺术蕴含的各种人文因素日益引起了消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消防部队的政治工作者应当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使其有益于提升消防部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而新农民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经济特征和作为“新特区”的重庆,城市飞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却相对迟缓,农民素质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音乐剧就被一批先进的文化学者传入我国。音乐剧在我国发展的20多年间,除了对国外音乐剧的引进、搬演,国内艺术家无时无刻不在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发生了一次大食分日食,因处于明末历法改革及《崇祯历书》编修的关键时期,这为检验西洋新法与传统中国历法的疏密提供了重要机会.通过韩国奎章阁藏明刻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相应扩大。面对日益增长的教育开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逐渐提上日程。随着成本分担制的试行,高校中经济贫困的研究生也日益增
【正】 (一) 两宋三百余年,农民战争连绵不绝,但一直没有形成全国规模,原因何在?不少史学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从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意见,综合起来,大体是: (一)起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