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宣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宣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新词层出不穷,这对于译者的工作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外宣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但是,有关政治新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其翻译策略,涉及到受众对政治新词英译的理解和接受的研究则稍有不足。本研究旨在考察英语受众对于政治新词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从2009至2016年孔子学院期刊四大文化栏目的文章中根据政治新词的定义和分类选取了16个政治新词作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回答以下问题:1)英语母语者对于只有一种英译版本的政治新词理解接受情况如何?2)对于拥有两种或更多英译版本的政治新词来说,每种英译版本的接受情况如何?哪一种译法最为英语受众所接受?3)英语母语者的社会属性与政治新词英译的可接受性具有怎样的相关性?48名英语母语者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3名参与了有声思维实验。在有声思维实验中,评价理论被用来进行定性研究,以分析受试者对于政治新词英译的态度和看法。本研究发现:1)在11个只有一种译法的政治新词中,有四个政治新词难以为英语母语者所接受;越是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结构越简洁,政治意义越抽象,政治内涵越丰富的政治新词,可接受性越低。2)对于五个拥有两种及以上译法的政治新词来说,除了“文化融通”之外,其余政治新词的各种译法的接受情况均各有不同。最为英语母语者接受的翻译版本分别为“the Chinese dream”(中国梦),“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一带一路),“ties”(互联互通),以及“closer economic ties and trade”(经贸联通)。政治新词英译难以为英语母语者接受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三点,即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及语言的差异。3)英语母语者的汉语水平及教育程度与政治新词英译的可接受性呈正相关。本研究为翻译工作者及新闻媒体在处理政治新词英译的工作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支持,也丰富了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特色词汇接受情况的研究,同时对于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