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变化的定量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n_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的变化特点,并分析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血管密度(VD)、灌注密度(PD)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与帕金森病病程、Hoehn-Yahr(H-Y)分级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患者20例(40只眼)作为帕金森病组,以及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4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技术(OCTA)对所有受检眼进行黄斑扫描。比较帕金森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平均、最小及6个扇形区(上方、下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颞下方)神经节细胞层厚度、血管密度、灌注密度及FAZ面积的变化,并分析这些测量指标与其病程、H-Y分级及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黄斑区平均(Z=-2.197,P=0.028)、最小(t=-3.156,P=0.002)、下方(Z=-2.215,P=0.027)、鼻上方(t=-2.812,P=0.006)鼻下方(t=-3.198,P=0.002)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均变薄(P<0.05),而上方、颞上方及颞下方GCL厚度虽然也变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下方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对是否患有PD最具有诊断价值,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95%CI0.578~0.809);PD患者平均、最小及6个扇形区(上方、下方、鼻上方、鼻下方、颞上方、颞下方)神经节细胞层厚度与其病程、H-Y分级及UPDRS-Ⅲ评分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PD患者浅层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在中心(t=-2.727,P=0.008)、内环(Z=-2.642,P=0.008)、外环(Z=-3.114,P=0.002)、整圆(Z=-3.162,P=0.002)及灌注密度在中心(t=-2.184,P=0.032)、内环(t=-2.459,P=0.014)、外环(t=-3.487,P=0.001)、整圆(t=-3.420,P=0.001)均降低(P<0.05),FAZ面积虽然变大,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密度的整圆区域对区分是否患有PD最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95%CI0.591~0.819);PD组患者血管密度及灌注密度的中心、内环、外环、整圆及FAZ面积与其病程、H-Y分级及UPDRS-Ⅲ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PD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变薄,血管密度及灌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其中鼻下方GCL厚度及血管密度整圆区域对PD有很好的诊断价值,GCL厚度、血管密度、灌注密度及FAZ面积与PD的严重程度均无线性相关性。应用OCT及OCTA检测PD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厚度、血管密度及灌注密度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丁苯酞能否通过调节线粒体自噬水平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脑损伤。方法:选择40只雄性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丁苯酞治疗组(NBP组),丁苯酞+线粒体自噬激活剂组(NBP+CCCP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模型。Long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处死取脑后TTC染色法计算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硬化与SIRT6、NF-κBp65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肾内科MHD患者共6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通过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两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血红蛋白(Hb)、白细胞、红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钙(Ca)、高密度脂蛋白(HDL)、肌酐(Scr)、尿素氮(BUN)、尿
研究背景:腓骨肌萎缩症4C型(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 4C,CMT4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早发性重度脊柱侧凸、弓形足、肢体远端肌肉无力伴萎缩、感觉障碍及颅神经受损,常与位于染色体5q32上SH3TC2基因突变相关。在全球目前已发现近100种致病性SH3TC2突变位点。目的:通过报道1个CMT4C家系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
目的:比较pipeline栓塞器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对于治疗未破裂颅内夹层动脉瘤(IDA)的安全有效性,分析治疗IDA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治疗IDA完全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接受PED或SAC治疗的167例未破裂ID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这16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然后对患者的信息如性别、年龄
目的:多项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有效调节血脂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风险,现已被各个指南强烈推荐用于CVD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但不同的他汀药物存在不同的药理学特性。不同种类的他汀药物调脂效果是否不同,仍存在争议,且直接比较的证据很少,也不一致。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Meta分析对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
目的:观察运动对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原相关肽(CG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测定大鼠血清中CGRP、TNF-α、IL-1β的水平,以探讨运动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及有效缓解偏头痛发作程度的运动强度,运动影响偏头痛发作的潜在机制,为临床防治偏头痛的发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0只体重在2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8年在真实世界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对轻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NIHSS≤5分)院内临床结局的影响,比较两组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描述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收住的发病72h内的轻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根据意向治疗原则对入院后患者接受的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分组
目的:痉挛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限制个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筋膜释放技术(myofascial release,MFR)是一种针对深部肌肉筋膜的手动治疗方法,治疗师通过用手指、指关节或肘部或其他工具对受限筋膜的特定区域进行低负荷、长时间的操作,旨在恢复正常的结缔组织结构和生理滑行特性,进而减少粘连,降低肌肉张力,改善运动能力。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筋膜释放技术联合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癫痫患者在妊娠期间癫痫发作频率变化、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及妊娠结局、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等,为癫痫女性的妊娠期及哺乳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妊娠合并癫痫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61例患者,分析其年龄、孕周分布、口服抗癫痫药物的种类与胎儿畸形的关系、近年来癫痫发作频率变化、抗癫痫药物使用率的变化、分娩方式的变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颅内静脉系统一种相对罕见的临床疾病,尽管发病率低,但由于病因复杂及缺乏特定的临床症状,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导致部分未能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应用使CVST的确诊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