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2/3,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安全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对耕地的管理,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实现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耕地质量评价是摸清耕地土壤状况的有效手段,开展耕地质量评价,能充分了解区域耕地状况,合理高效的利用耕地资源;本文选择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山区的沐川县为研究区,结合“3S”等计算机技术,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拟摸清沐川县的耕地质量等级水平以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状况,为复杂山地区的耕地土壤合理施肥以及有效保护耕地提供依据,同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建立了沐川山地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海拔、地貌类型、耕层厚度、成土母质、坡度、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质地、灌溉保证率、种植制度共12个评价因子作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91、0.0861、0.0529、0.0639、0.0980、0.0709、0.0959、0.0586、0.0812、0.1033、0.1176、0.0624,从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沐川县山区的海拔、灌溉保证率两个指标对区域的耕地土壤的质量影响最大。(2)沐川山地区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但部分养分仍然较为缺乏,在种植相应作物时,应因地制宜,合理施肥,以补充土壤较缺乏的养分,保证作物生长及其品质。研究区土壤主要以酸性和弱酸性为主,没有强碱性的土壤,与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区域土壤p H值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部分,是决定土壤肥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10~30g/kg之间,也有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40g/kg之间,甚至大于40g/kg,总体处于中上水平,与二普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主要在1~1.5 g/kg和1.5~2 g/kg之间,比二普时期全氮含量略有增加;区域土壤碱解氮含量也相对较高,处于中上水平,主要分布在90~150mg/kg之间,相比二普时期有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土壤有效磷含量主要分布在5~10mg/kg之间,而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以在50~100mg/kg之间最多。(3)根据累计曲线法,研究区耕地可分为0.88≥IFI>0.83、0.83≥IFI>0.79、0.79≥IFI>0.70、0.70≥IFI>0.64、0.64≥IFI>0.57、0.57≥IFI>0.50六等(IFI: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耕地综合质量指数)。其中以三、四等地为最多,其耕地面积分别为51606.6、82141.8亩,分别占区域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为24.56%、39.09%,耕地面积分布最少的为一等地和六等地,其耕地面积分别仅为3530.7、16020.9亩,分别占区域耕地总面积的1.68%、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