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一种结构和单元的解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将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与中国崛起这一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论依据:结构层面、单元层面、单元间进程层面。 从结构层面看,物质性的权力结构、规范性的制度结构、观念性的文化结构并不会妨碍或者是有利于中国的崛起通过消极和平或积极和平的方式得以实现。从权力结构的角度看,“相互核威慑”对霍布斯式无政府状态的限制,“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结构保障。从制度结构的角度看,当前的国际制度作为规范性结构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结构保障。从文化结构的角度看,当前的国际社会中居主导地位洛克式无政府状态的文化结构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结构保障。 从单元的层面看,中国的国家特性、国家领导人的战略理念、国际身份的变化有利于促进中国崛起的和平特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尚未完全统一的、社会主义的大国,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的特征是和平性质的。当前,中国领导人的合作型的战略文化为中国崛起的和平性提供了个性上的保障。当前的中国的国际角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性改造者。 从单元间的进程层面看,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来说,影响中国崛起进程的因素主要是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具体地说是霸权国——美国和其他大国——俄罗斯、西欧、日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中日关系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时代,都市报应善于扬长避短,从经营传统媒体转变为打造、运营区域性平台型媒体。区域性平台型媒体的内涵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强化看家本领,注重内容生产,保持媒体影
美国社会学家梅约曾经指出社会组织有两个不同的原则:一是已经定型了的社会,一是适应变动的社会。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是定型社会,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则是适应变动的社会。而对于
近年来,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发生了大量侵犯国有资产权益、破坏环境、垄断市场等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然而,由于现行《民事诉讼法》只允许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诉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社会弱势群体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开始凸显出来,构成了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从而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
学位
本文从结构主义抑或行为主义,论述了中国反垄断立法模式之合理选择。文章指出,选择行为主义立法模式,摒弃结构主义立法的逻辑起点应是,各国反垄断法可以依据合理的标准被划分为上
本文对戴高乐主义的理论基础与成功实践进行了分析。  戴高乐主义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为主旨,对法国第五共和国外交政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戴高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