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视觉化:帕特·巴克“重生三部曲”的视觉诗学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特·巴克(Pat Barker,1943-)是当代英国文坛的一位重要小说家。她的文风简洁而又细腻,质朴却不乏诗意。她以犀利的眼光和深刻的灼见洞察当代英国社会的弊病,反思历史与人类文明。她的小说一方面揭示了阶层分化、性别歧视、战争暴力及文化痼疾带给人类的精神和心灵创伤,另一方面又传递出救赎的可能和重生的希望。创伤与重生主题贯穿于她的十三部小说,蕴含了她对人类生存困境、社会伦理危机及创伤疗治途径等系列问题的思索。她的作品巧妙地融真实与虚构,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为一体,充分调动读者对创伤的想象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这种跨界书写拓展了她作品的时空维度,多角度地阐释了创伤的形式及实质,也因其含混性而赋予读者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跨界书写的含混机制有效地突破了文学作品中创伤呈现的困境,体现了她对创伤进行修辞性呈现的尝试。  巴克对创伤的修辞性呈现与她作品中视觉艺术的运用有极大的关联性。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影视化美学元素和视觉意象,将创伤置于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既视觉化地呈现了现实社会中的暴力与创伤,又将创伤上升到审美层面,思考创伤的诗性内涵与创造性力量。在她九十年代创作的“重生三部曲”(《重生》、《门中眼》和《鬼魂之路》)中,创伤的视觉化呈现艺术趋向成熟。“三部曲”以“视觉”为联结点,在形式与主题上呈现出紧密的契合。巴克在“三部曲”中围绕视觉与创伤呈现、视觉与创伤认知、视觉与创伤疗治以及视觉与创伤见证伦理等关系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形成了系统的“创伤视觉化”诗学。本文以“三部曲”为研究对象,运用视觉化结构模型和隐喻式批评话语阐释巴克创伤视觉化诗学的内涵,并揭示巴克创伤视觉化诗学如何实现了美学、认知、疗治及伦理多重维度的统一。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之外,正文由三章构成。引言部分在对巴克创作概貌进行勾勒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学作品中创伤呈现的困境,并提出了巴克对创伤呈现进行视觉化范式创新的假设。  第一章探讨《重生》中创伤症候的视觉化呈现。身体作为创伤症候的显性载体,是创伤后果最直观的感知媒介。巴克通过摄影式艺术聚焦一战期间英国战地医院受创士兵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身体机能的紊乱,直观地呈现了创伤症候。残缺的身体讲述了战争的残酷,战地医院恐怖的氛围影射了被遮蔽的真相,转喻式地揭示了战争创伤的深远后果。受创身体的视觉化呈现激发了读者对创伤进行体验式认知和同理性感知,对“创伤神话”和“医学凝视”的非人性化视觉暴力形成了一种视觉性的抵抗。  第二章探讨《门中眼》中创伤景观的视觉化呈现。受创的显性物理景观和隐性心理景观在空间中得以体现。电影式的美学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效果,“摄影机眼睛”选择性地构建了空间蒙太奇,将不可视的施创过程进行视觉化呈现。“门中眼”的象征手法彰显了令人窒息的生存空间,影射了全景式监狱的隐喻,揭露了隐匿于政治及社会体制中的凝视机制,阐释了造成受创者视觉认知困境的外因。象征手法视觉化地呈现了人类存在的创伤图式,促使读者对创伤进行转换式认知,实现从“看”到“看到”的理性认知,以距离性的反思与哀悼来对抗“凝视”的暴力.  第三章探讨《鬼魂之路》中创伤谱系的视觉化呈现。创伤者视觉认知困境的内因来源于受创者对创伤记忆的压抑与逃避。巴克运用投射性艺术的叠加视角和空间映射将瑞维斯和普莱尔的创伤记忆进行对照,揭示了童年创伤记忆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瑞维斯穿梭于过去和现在的记忆之间,在对视觉记忆片段的回溯中反思现实、神话与仪式中的“献祭”行为,察觉创伤的人类学谱系。巴克通过“驱鬼”的类比手法形象化地阐释了存在于人类社会、盘踞于人类心灵的诸种创伤的幽灵,并指出原始仪式对现代人创伤疗治的借鉴意义。受创者在内省式审视与视觉认知中实现自我救赎和重生。读者在对类比的解读中对创伤进行重组性认知,逐步把握创伤的审美与诗性内涵,在不断的外观和内省中摆脱盲视,成为具备道德视野的见证者。  结论部分揭示巴克创伤视觉化诗学蕴含的视觉结构模型。首先,巴克以影视化艺术预设“看”的不同视角和方式,以篇章修辞对创伤进行编码,依次视觉化地演绎了创伤后果、施创过程和创伤根源,拓宽了创伤呈现的维度,使创伤具有可视性,体现了冰山的结构模型。其次,巴克对受创者心理困境的阐释体现了洞穴喻模型,从认知层面隐喻式地阐释了受创者被“困”的内因及导致的视觉认知困境。创伤使受创者陷入断裂化和僵化的认知思维模式,受困于模式化认知的“洞穴”。再次,巴克的创伤认知和创伤疗治途径体现了同心圆模型。该同心圆模型从内层到外层依次是潜意识中的幽灵、模式化的认知思维和创伤的症候表征。创伤疗治首先要由外向内逐步“看到”盘踞在潜意识中的幽灵;然后从内到外通过视觉化想象驱逐潜意识中的幽灵,从而逐步摆脱创伤幽灵的困扰,实现内省式创伤救赎。最后,巴克构建了基于视觉的创伤见证伦理,以具备道德视野的“看”来对抗“视觉暴力”。创伤见证是见证者对受创者的创伤进行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元认知的道德提升的过程。巴克的“创伤视觉化”诗学是对文学作品中创伤呈现困境的突破,也是对创伤疗治困境的新思考,更是对现代人创伤认知及创伤见证伦理危机的一种拯救。在巴克看来,“看”不仅是一种行为和结果,也是一种视角,一种审美,一种认知,一种疗治,更是一个视野习得与道德净化的过程。
其他文献
分析了DSP嵌入式系统中两种典型的人机接口电路结构,然后重点讨论一种新颖的人机接口电路的体系结构,并以两个具体的电路扩展为例分析了DSP和液晶显示器以及DSP和键盘的接口
在二十世纪,语料库研究方法被日益引入中介语研究中。本文选用副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英语副词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表达说话人或作者的主观态度,并且对一句
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测试的反拨效应指的是测试对教和学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理
本文以伊利汗时代在伊朗先后新建的三座都城蔑剌合、帖必力思与孙丹尼牙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史集》《瓦萨甫史》《心之慰藉》等伊利汗时期波斯语文献,辅以同时期诸种见闻游记
2005年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2015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鼓励大学英语“使用微课、慕课”及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在其代表作《巴比特》(1922)中,刘易斯以主人公巴比特的商业生活为线索,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充满了对权力的反抗与迎合。《米德尔马契》是公认的乔治·艾略特最成熟的作品,历代批评家对其艺术性进行各路分析,但是多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