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2004年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高级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群体中的过度肥胖或瘦弱,以及病、残障的人群不断增加,形成了体质弱势群体。随着体质弱势学生的大量出现,这一群体势必给高校正常体育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也给建设和谐校园带来困难。如何使高校中的体质弱势群体在高校学习、生活与普通学生拥有同样的权利,当然也包括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通过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使我们了解目前高校中对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对我们今后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势必为构建和谐校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部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上海部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保健课的认知差异以及影响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作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主要目的是为改善和提升高校中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建议或对策,以求使他们能够公平享受体育权利,并不断发展。调查结果显示:1.目前上海部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体育保健课,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为1-2次,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多数人能够在30分钟以上。2.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为武术、气功、养生等运动,活动的场地为校园场馆及空地,极少去收费型场所,多数人没有指定体育锻炼的目标和计划。3.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依次为:健身、调整情绪、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培养意志品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加个人的成就感和交朋友。4.目前体育保健课的目标设置基本可以使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课的考评办法及学生学习效果上还不太理想。5.影响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依次有:课程设置、主观认知、校园文化、运动环境、体育素质、教师素质、家庭社会等7个方面。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