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南新绛花敲鼓中动态切入法的应用研究

来源 :范婧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绛花敲鼓属于山西晋南鼓舞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有机分子,它被尧舜禹文化以滋养,黄土文明以灌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审美性和风格性。它来源于生活,真切的反映了新绛人民的朴实民风,满足人民祈福、庆祝的心理祝愿和目的,渗透于人民的方方面面,汇聚了新绛人民的无穷智慧,传播新绛文化,表达人民情感,在当地人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动态切入法应用于花敲鼓的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搜集法、定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打破了以往从鼓乐方面对花敲鼓的研究常态,弥补了花敲鼓鼓舞方面资料的缺失。从结构上本文共分为四章,从内容上看,主要如下:第一章:笔者主要从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三个方面阐述。第二章:在鼓舞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花敲鼓的起源、民间传说、新绛的自然环境、花敲鼓的群众参与程度研究花敲鼓的历史文化和基本特性。结合搜集的资料整理分析花敲鼓的表演风格,为第四章动态切入法的具体操作提供可实施的现实对象。第三章:阐述了动态切入法的基础理论,阐述了动态形象的符号特征和文化特征。分析切入法的主要操作步骤,为其实践探悉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四章:以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从四方面研究花敲鼓的舞蹈动作,总结其动作特征,分析它所包含的舞蹈文化内涵,在第四方面中笔者从校园文化和鼓乐团两小节入手分析花敲鼓的发展与传承,也是笔者用动态切入法研究花敲鼓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可以弥补花敲鼓关于鼓舞方面的研究内容,使花敲鼓的鼓舞文化内容更为充足一些;在实践方面,通过对花敲鼓动作特征的总结,使花敲鼓的舞蹈动作能够更具体概括化一些,能进一步推进花敲鼓在鼓乐团、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更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这一家乡文化的知名度。
其他文献
<正>文以意为主,课以意为魂。的确,要进行准确的教学立意,需要在笼统的“课程内容”中寻找到具备“课魂”作用的关键内容,并以主题形式对“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进行整合和立意,让课堂教学站在一个较高的思想高度,自始至终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去开展,保持“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境界。即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立意”。史道祥在《心灵的交融》一书中说:“学生死记未经充分理解的规则,只能获得表面的知
期刊
<正>《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主要叙述的是从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阶段的史实,主要内容包括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期刊
量子场论中重正化理论的哲学研究引发了关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讨论,文章通过分析结构实在论就此问题的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和本体论的观点,说明了实在论者对科学理论体系构造过程的合理性辩护,需要建立在历史、逻辑和整体语境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消解来厘清了物理学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中国萤石资源丰富,矿床数量众多,但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在总结现有萤石矿床分类基础上,以成矿热液来源为依据,将单一型萤石矿床划分为岩浆期后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及热卤水型3种,并介绍了各类萤石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结合已有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类型萤石矿床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探讨了成矿热液演化过程。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萤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REE均值约70×10-6)、较显著的铕负异常(δEu峰值
湿黏细粒煤的干法深度筛分理论与技术是当前国际筛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其中,筛面易堵孔和筛面寿命短是湿黏细粒煤干法筛分时的核心基础问题。为了掌握当前湿黏细粒煤干法筛分理论及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2种广泛应用的细粒煤筛分设备:基于等厚筛分理论的等厚筛和基于弛张筛分理论的弛张筛的应用及研究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筛分过程基础理论中颗粒分离机理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基于离散元方法(DEM,Discrete Ele
介绍了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深度干法筛分设备——交叉式细粒滚轴筛,并综述了交叉筛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国内有关交叉筛的研究多为应用研究和基于经验的结构设计研究,缺少有关的基础筛分理论研究,制约了交叉筛的发展。总结了有关的筛分过程模拟研究概况,为交叉筛的筛分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探讨了变频调速技术及有关的节能控制方法,为实现交叉筛的节能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人合一”思想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包括“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知止知足”“兼爱万物”等各个层面的涵义,这些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于帮助人类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将“天人合一”思想予以创新性继承与现代化诠释,对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也有着丰富的表达。彝族“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观,建立在对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同源的体悟之上,既有宇宙本原论意蕴,又包含着进化论、辩证法的思想,是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通过对彝族“天人合一”生命智慧内涵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彝族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可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歌剧《伤逝》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探索路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歌剧在承袭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歌剧创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题材上采用文学作品;音乐结构上结合西方歌剧作曲技巧,采用“奏鸣曲式”音乐结构,并且打破传统分幕分场的结构方式,将全剧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演唱形式上采用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形式刻画人物内心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所分析的三首唱段:《一
<正>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根本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这一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不同场合作出多维度论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