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人类彼此需要。按照西非作家兼教师玛里多玛·撒门的说法,我们具有一种“社区本能”。然而到了20世纪末,这种在一起的需要,随着分化隔离的加剧而变得物质化。我们运用社区本能来彼此隔离、自我保护,而不是创建一个丰富多样又互相交融的世界社区文化。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重新思考社区观念。在外国住区会所对于改变这种社区观念、增强区内居民交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纵观国内住区会所的发展状况,会所却曾现出另一番景象:有的会所从建成之日起就如同废墟一样闲置,有的会所已经改变了原始的面目另作他用,有的会所还作为开发商租赁获得利润的商品……由于住区会所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较短暂,目前国内对住区会所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居民生活意识、消费意识出发,探讨居民对住区会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对会所设计上的影响,并试图总结出会所设计的指导标准,为今后设计师以及开发商设计会所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对研究内容进行界定,接着回顾了住区会所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发展历程,并且试图探讨住区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同时本文结合武汉市典型住区会所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开发商、经营者、居民三者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一般规律。然后本文引入消费者需求收入弹性的概念,建立需求收入弹性模型,试图寻找会所各项功能配置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会所各项功能进行经济学定义上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国内外较为成功的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会所配置的经验和模式,对武汉市住区会所的功能定位、整体规模、配置项目、配置方式、经营方式、可持续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及为如何实现住区会所的功能最优化利用,创造让居民拥有归属感、舒适感和自豪感的住区作出探讨。文章最后总结出住区会所应该是以商业的模式在运转,科学的方法在管理,而以公益的心态在服务,同时本文对会所将来的发展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