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收入弹性的武汉住区会所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128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人类彼此需要。按照西非作家兼教师玛里多玛·撒门的说法,我们具有一种“社区本能”。然而到了20世纪末,这种在一起的需要,随着分化隔离的加剧而变得物质化。我们运用社区本能来彼此隔离、自我保护,而不是创建一个丰富多样又互相交融的世界社区文化。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是重新思考社区观念。在外国住区会所对于改变这种社区观念、增强区内居民交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纵观国内住区会所的发展状况,会所却曾现出另一番景象:有的会所从建成之日起就如同废墟一样闲置,有的会所已经改变了原始的面目另作他用,有的会所还作为开发商租赁获得利润的商品……由于住区会所在我国发展的历程较短暂,目前国内对住区会所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居民生活意识、消费意识出发,探讨居民对住区会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对会所设计上的影响,并试图总结出会所设计的指导标准,为今后设计师以及开发商设计会所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对研究内容进行界定,接着回顾了住区会所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发展历程,并且试图探讨住区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同时本文结合武汉市典型住区会所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开发商、经营者、居民三者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一般规律。然后本文引入消费者需求收入弹性的概念,建立需求收入弹性模型,试图寻找会所各项功能配置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会所各项功能进行经济学定义上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国内外较为成功的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会所配置的经验和模式,对武汉市住区会所的功能定位、整体规模、配置项目、配置方式、经营方式、可持续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及为如何实现住区会所的功能最优化利用,创造让居民拥有归属感、舒适感和自豪感的住区作出探讨。文章最后总结出住区会所应该是以商业的模式在运转,科学的方法在管理,而以公益的心态在服务,同时本文对会所将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轨道交通已经成为特大城市解决客运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强调以公共交通来引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的TOD模式,有利于城市布局紧凑化,从而达到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促进城市可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从2005-2009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校共发生校园严重踩踏事故20多起,受伤人数多达300人,其中死亡人数多达多20人。相似的校园踩踏悲剧频繁发生,追究事故原因,
住房问题历来是我国的大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资源与能源紧缺的严峻挑战。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随着人口的日益激增,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包含着丰厚宽广的人文观念、精神情感、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在我国,甚至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西民居在晋商文化深深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信息、能源、资本、人力等经济要素呈现出区域集中的态势。资源的高度集聚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随之发展迅速,建筑能耗不断增长,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既有建筑中,工业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远高于
“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当前许多高校不同程度都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和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模式都也发生了许多
青海地区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展现了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特殊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青海是一个高海拔、多民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社会-知识制度发生了断裂性转型。而中国的现代建筑学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和建筑的现代化过程而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