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卧听事象的审美文化研究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听是诗人基于自身历事和言事的生存实际而展开的行为表达。自唐代开始,卧听频繁出现在诗歌创作中,后经宋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诗歌事象。从整体来看,卧听事象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建构的结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本论文在收集中国古代含卧听事象诗歌等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力图详细、全面地呈现出卧听事象在诗歌发展衍变过程中的历史概貌,并尝试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卧听事象背后的审美文化进行探讨,进而对古代文人的生存经验和审美理想以及古代的文化历史记忆进行有效的揭示。第一章廓清卧听事象的审美内涵并梳理卧听事象的历史衍变。从内涵来看,卧听作为经典的诗歌事象,其一方面指向一种不受社会规范制约的主体意识,同时又标示着一种闲暇自在的审美实践活动,是古代文人审美品格的体现。从发展演变来看,唐代是卧听事象的酝酿与发轫期,诗人多以卧听事象表达女子闺思之情,尚未进入审美活动;宋代,在范成大“小窗卧听东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和苏轼“卧听竹屋箫箫响”的发展之下,卧听事象由单一的行为表达转换为士人观照自我、展现自身审美意识的寄托和载体,并正式凝定为诗歌事象;金元,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多以卧听事象表达深沉的乡关之思和被迫仕金却又心怀愧疚的自责与痛苦之情;明清是卧听事象的承继与深化期,宋代铺展开来的诗歌事境和诗人心境表达均以一种契合时代而又承继传统的姿态重现,自此卧听事象成为古代文人作品底蕴、人品性情、生命体验的多维呈现。第二章对卧听事象的审美形态及美学特质进行探讨。诗人在“卧听”的过程中,伴随着自身审美体验的不同,呈现出病卧、醉卧、闲卧等不同的审美形态,体现出“超越生死”、“真”与“狂”、“理趣性”等美学特质。面对疾病带来的躺卧诗人通过卧听的方式直面生老病死带来的焦虑,对疾病衰老予以抗争、玩味、自嘲与接纳;身处恍惚的醉境,诗人从形体到心灵都获得解放,则以一种无欲无求、自然无为状态寻求生命的“真”与情感的“狂”;而在闲卧状态下诗人更是以悠闲的心境利用听觉感知对整个世界进行审美观照,在聆听诗意的社会之声和纯粹的自然之声中完成对自适、自在、自足的人生审美境界的开拓与追求,极具理趣性。第三章深入考察卧听事象背后所形成的身体文化、隐逸文化、儒释道融合互补的思想文化,探究其所具有的审美文化意蕴。卧听作为诗人一种具体的审美实践,不仅以一种显性的身体外观形式践行着身体从封建礼仪制度规训中的突围,更利用自身对声音的把握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并形成了一种内敛含蓄的身体文化;古代文人具有出仕、遁逃、隐逸、再入世、再遁逃的普遍性生存体验,隐与仕的冲突贯穿他们的一生。为了调和仕与隐的矛盾,在卧听事象的背后生成了一种豁达自由的隐逸文化,有效地实现了诗人进与退、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从卧听事象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中既可以看到儒家中和的人格美,道家超然物外的自然美,也可以体味到佛家思想空灵清幽的韵味,由此可以窥见卧听事象所形成的儒道释互补的思想文化。第四章主要探讨卧听事象的现代价值及意义。诗人通过卧听这一诗意地倾听的方式实现了与自身心灵和外在世界的双向接壤,构建起一个能提供自我成就和自我满足的精神世界。然而反观当下社会,个体沉浸于视觉感知带来的丰富感官经验中并深陷于浅表化和碎片化的审美逻辑,导致审美自由受限和审美精神匮乏;同时技术变奏致使听觉空间发生异化,噪声等不和谐的声音扰乱了人们的听觉感知,为审美个体带来了焦虑、无助、迷茫、紧张等负面情感体验。此时古代卧听这一具体的行为实践对于处于异化社会的人们以良好的启示。
其他文献
为提高青少年保护的全面性,隐性伤害的防治与规避必不可少。如果青少年在校园或社会遭受隐性伤害,其反应周期较长、不易发现且易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发现,大多数学者对隐性伤害的研究对象是初中生及高中生,其心理特点与小学生有着诸多不同。且其他学者研究时间较早,对网络隐性伤害及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涉及较少,这使得本研究更具意义。本研究主要调查对象为小学在校生、小学教师、学生家长
学位
布尔网络是描述基因调控网络的一种有效模型,其理论研究对探索生命活动的机理,疾病的起因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成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矩阵半张量积工具,可以将布尔网络的动态方程转化为一种等价的代数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周期切换布尔控制网络的能观测性、能控性以及集合能控性问题,并研究了带干扰的时滞布尔网络的鲁棒稳定和鲁棒镇定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周期切换布尔控制网络的能观测性问题
学位
“县管校聘”政策对教师在市(县)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学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地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政策的有效执行将成为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质量的强力助推器。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的流动教师进入了新的工作单位,熟悉并融入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加上各种保障机制不健全、学校校园环境和管理方法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新的归属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
学位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问题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乡村教师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建构教师合作文化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国
学位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推进学校育人方式转型、提升育人成效的核心举措,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经。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教研之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也已成为共识。协同教研作为信息时代教研的新常态,为乡村学校的创新发展和教学变革提供了多样化、多类型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激活了乡村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内源发展的动力。然而,在乡村振兴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小学协同
学位
《乡村教师振兴计划(2015—2020)》明确指出,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无不彰显出乡村教师的重要性。乡村教育发展需要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而乡村教师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青年教师作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拥有较高的身份认同感
学位
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逐渐受到数学教育界的重视。估算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估算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梳理估算相关的文献和青岛版(2017)数学教材,确定以小学“数的运算”教学中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为研究题目。通过前测调查
学位
食育课程是指在小学教育环境中进行的“饮食”及其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饮食营养健康知识、烹饪知识与技能、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的传承、饮食与环境的和谐以及基于食育课程所延伸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独立自主、合作、艺术想象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等课程内容。食育课程是日照市J小学开设的校本课程,自2021年5月26日集中配餐开展以来,食育课程就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深入了解日照市J小学食育课程开展现状,笔
学位
乡土知识是在乡村社会产生并传递的知识。与城市相比,乡村学校所处的文化环境具有特殊性,这要求乡村教师除一般的教师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乡土知识。乡土知识是乡土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乡村社会发挥着品格培育、情感熏陶、人才培养等作用。乡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以及乡土文化传承都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一位优秀的乡村小学教师J老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探究
学位
郭文斌的文学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乡愁书写,在当代社会具有多重时代价值。本论文从乡愁书写的角度分析郭文斌文学创作的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整体观照其乡愁书写的矛盾与意义。论文除绪论与结语以外,本论共分五章。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乡愁书写传统,并分析了郭文斌的乡愁书写,涉及文学审美、社会问题和精神家园三个层次。基于郭文斌具体的代表性文学作品,第二章归纳总结其乡愁书写的内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