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钟馗是驱除厉疾、祈福迎祥的民间神祗;在传说中,钟馗是应举不捷的进士;在民间习俗中,钟馗又是丐傩的主角。古代傩仪中的方相氏、巫觋等因素,是钟馗传说产生的基础。本文以唐宋时期钟馗信仰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宗教意识、民间信仰、官方信仰等层面考察钟馗信仰的渊源和流变。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整理和分析探寻历史上有无钟馗其人、钟馗信仰在唐宋时期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轨迹。钟馗的产生不是单一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与傩仪中的方相、门神等民间信仰有关,是民间造神运动的结果。早在南北朝时期,即有人以“钟馗”二字来取名,可见其出现之早。钟馗的故事虽然不多,却分布极广。自唐以来,其事迹便散见于笔记小说、敦煌驱傩文、戏曲、画谱甚至医书之中。而且钟馗一直是文人及民间画家所喜爱的题材,在民间也有挂钟馗画及跳钟馗的习俗。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钟馗传说及其由来、唐五代时期钟馗信仰、宋代钟馗信仰,主要探讨了钟馗传说的由来和唐宋时期钟馗信仰的发展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部分探讨了钟馗传说的由来。从终葵、终夔及商代巫师来考证,详细探讨了钟馗的原型问题,指出历史上并无钟馗其人。钟馗应源于傩仪中的方相,而被驱除的疫鬼形象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因此无论是关于钟馗其人还是钟馗判官身份的传说,都应是民众宗教热情的表现,是傩仪发展的结果。第二部分唐五代时期钟馗信仰。从魏晋、唐及五代三个时期来分析钟馗信仰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太上洞渊神咒经》记载分析得知,魏晋时期,钟馗仅扮演着方相氏驱鬼祛邪、保佑平安的职能。人们以“钟馗”命名也仅取其辟邪之意。魏晋是钟馗信仰的产生时期。唐代钟馗信仰进一步发展,钟馗画便出现在盛唐初期皇帝赏赐臣下的腊日礼物中,主要用于内门悬挂以驱除群厉。晚唐出现钟馗传说,即周繇《梦舞钟馗赋》,作为对钟馗信仰的阐释和再创,其主要情节是:明皇久病不愈,钟馗显灵于明梦中,捉疫鬼并啖之,明皇梦觉病愈,诏吴道子图写钟馗神威。这突出了钟馗信仰的实用性,奠定了最早的钟馗形象,是对魏晋时期钟馗信仰的延续。钟馗信仰发展到五代,文人所绘钟馗画题材也已不再仅局限于钟馗捉鬼传说,而是随着钟馗故事内容的丰富而将题材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周文矩所绘“钟馗小妹”、赵嵒所绘“小儿戏舞钟馗”等第三部分宋代钟馗信仰。本章探讨了钟馗信仰至宋代完善的过程。岁末绘制和悬挂钟馗画在宋代已成为民俗。钟馗传说也已发展完备,从《梦溪笔谈·补笔谈》、《事物纪原》到《天中记》,钟馗驱邪疗疾传说在情节上得以完善,衍生出最早的戏曲“钟馗爨”。南宋刘松年所绘《傀儡戏婴图》,反映了钟馗信仰从娱神向娱人的转变。可以说钟馗信仰发展到宋代已广泛深入市井街巷中。钟馗是个亦鬼亦人亦神的传说人物,是傩仪发展的产物。然一种信仰的形成和延续,必然有神话和传说的支撑。钟馗信仰就是在传承中经历着变迁,由驱除疫鬼的傩神逐渐演变成民间信仰的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