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11个已审定并认定为超级稻的杂交稻及苗头组合作为供试材料,以普通高产杂交稻为对照,布点于长江流域6省市的7个不同生态区,对长江流域超级杂交稻目标性状进行系统研究,为不同生态区超高产育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超级杂交稻因种性各异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一种为广适型超级杂交稻,诸如准两优527、红莲优6号、C两优87和Y两优1号适应于长江流域大多数稻作区域;一种为区域型超级杂交稻,如88S/0293和两优培九在特定的稻作区域具有很好的适应性。结实率是检验生态适应性广泛与否的最重要指标。超级杂交稻根据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可分为6种类型:第一类高干物质积累、高经济系数型,如准两优527;第二类高干物质积累,中等经济系数型,如红莲优6号和Y两优1号;第三类高干物质积累、低经济系数型,如协优9308和88S/747;第四类中等干物质量,高经济系数型,如C两优87;第五类低干物质积累、高经济系数型,如GD-1S/RB207;第六类干物质积累和经济系数都处于中等类型,中等偏高的如88S/0293、Ⅱ优明86,中等偏低的如两优培九和国稻1号。影响超级杂交稻孕穗期叶片姿态的第1主成分是上三叶的叶基角,广适型超级杂交稻倒1叶、倒2叶、倒3叶叶基角配置,孕穗期分别在5°、10°、15°左右,齐穗期分别在10°、15°、20°左右;影响超级杂交稻齐穗期叶片姿态的第1主成分是上三叶披垂角,广适型超级杂交稻倒1叶、倒2叶、倒3叶披垂角分别在0.5~1.8°、1.4~5.2°、2.0~6.2°之间;上三叶叶基角和披垂角均与产量呈负相关,齐穗期倒1、3叶披垂角与产量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叶片卷曲是超级杂交稻的株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超级杂交稻叶片形态的第1主成分是上三叶叶长和叶面积,过长的功能叶和叶面积对产量均存在负面的影响。上三叶叶长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上三叶叶面积与产量都存在负相关,倒1叶的达到显著水平;上三叶叶的长宽比与产量存在负相关,倒2叶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广适型超级杂交稻上三叶倒1叶、倒2叶、倒3叶长度范围分别在34.8~43.1cm、44.6~53.9cm和52.9~56.7cm之间,长宽比范围分别在17.8~23.8、28.3~32.7和37.7~41.2之间,在合理的长宽比范围内适当增加上三叶长度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而实现超高产。超级杂交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比叶重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汕优63相应叶位的比叶重。广适型超级杂交稻在生育后期倒1叶仍具有较高的光合功能和其它生理活性,其腊熟期倒1叶比叶重显著高于倒2叶、倒3叶比叶重,且高于同叶位乳熟期的比叶重。超级杂交稻经济性状因子中,第1主因子由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每穗空瘪粒数、结实率4个性状共同决定,具体而言,不同类型的超级杂交稻组合第1经济性状主因子各异。超级杂交稻齐穗期粒叶比与产量的相关性较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千粒重都极显著负相关。超级杂交稻长叶片、大叶面积的叶形使有效穗有下降的趋势,单株有效穗数与上三叶长和叶面积的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超级杂交稻过长的穗形,使功能叶有披垂的趋势,其上三叶披垂角与穗长正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超级杂交稻“源”“库”协调程度较高,其每穗总粒数与倒1叶长、倒2叶长、倒1叶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每穗空瘪粒数与功能叶长、叶面积达显著以上负相关;超级杂交稻片面扩“源”对提高结实率有负面影响,其结实率与上三叶叶部性状都负相关,与倒1、2叶长、叶面积呈显著以上负相关。超级杂交稻经济性状与叶片姿态关系中,千粒重与倒2叶、倒3叶基角显著正相关;披散型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不利于提高最高苗数,其上三叶披垂角与最高苗数负相关性达显著以上水平。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穗粒结构存在有明显的三种类型,一种为重粒小穗型的准两优527,千粒重约31g,每穗总粒数为150粒左右,平均结实率为90.0%;另一种为轻粒大穗型的Y两优1号和红莲优6号,千粒重在25~27g,每穗总粒数在180~200粒,结实率在85%~90%之间;第三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粒中穗型C两优87,千粒重在28g左右,每穗总粒数约180粒,结实率85%,所有类型的单株有效穗均在12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