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基于S市C社区的实证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wei3330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以S市C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资本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展开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依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行为逻辑—面临内外部困境—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的分析框架,首先对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作了分析和整合,然后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会信任、公民参与网络以及互惠规范三维度出发,构建新时代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行为逻辑,包括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信任构建、社会组织与居民的信任构建,社会组织横向网络构建与吸纳社会精英和居民,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规范以及社会组织的内部互惠规范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中面临的双向信任困境、社区网络构建困境和建立互惠规范的困境,从体制、机制、文化及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方面进行原因探析,最后从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动力、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强主体合作、提高社会组织能力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社会组织在社区充足的社会资本的支撑下,才能有效参与社区治理需要,发挥政社协同治理的优势,促进共享共治的实现。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了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传统“乡政村治”模式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在社会改革不断推行的过程中,“乡政村治”模式在新时代面临城镇化、行政化和管理科学化等挑战,其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过程缺乏活力。  新时期党和政府不断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也在“摊大饼”式的迅速扩张,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征用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征地后的农民被集中安置到一个社区,由此产生了新的社区——“村转居”社区和新的居民——“失地农民”。失地老人作为失地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在征地后发生了改变,他们面临“村转居”条件下新的生活需求,进而对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调查
学位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作为治理体系的价值赋能,网格化治理契合社会分权、部门整合、协同共治,是一种理念叠加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大数据运用、信息化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正遭遇价值偏移与表面治理的问题质疑。究其根本在于,网格化治理是关于治理工具、权力运行、官民关系、政社合作的复合型题域,部分最优不一定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同时由于国家逻辑与地方治理的利益冲突易造成国家理念失
乡村环境治理作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村民、企业、环保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关注。加强和改善乡村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优化治理结构,构建良好的多元主体互动关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社会互动理论,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策略,通过对苏州市相城区北桥镇S村环境治理经验的深入调查,在厘清乡村环境治理行动中多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场域,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社会的流动性增强,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外来人口,他们也是社区的主人,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但是在现实生活却常常被排斥在社区治理体系之外,参与社区治理的状况很不理想,严重阻碍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促进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