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权力视角下的网格化治理研究--基于吴江案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作为治理体系的价值赋能,网格化治理契合社会分权、部门整合、协同共治,是一种理念叠加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大数据运用、信息化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正遭遇价值偏移与表面治理的问题质疑。究其根本在于,网格化治理是关于治理工具、权力运行、官民关系、政社合作的复合型题域,部分最优不一定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同时由于国家逻辑与地方治理的利益冲突易造成国家理念失真。基于这一判断,本文从基础性权力视角出发,致力于实现网格化治理的题域整合,从学理与实践的双重逻辑分析网格化治理的本质与手段以促进国家逻辑与地方治理的有效耦合,实现政府权力资源与社会权利资源的有效合作。
  本文选取典型案例吴江,从基础性权力的领土中央性、嵌入性自主、官僚自主性、社会渗透四个维度分析其网格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后通过资料分析与深入访谈揭示网格化治理正遭遇重视工具价值弱化价值理性、选择性执行与偏利行为、横向资源分配不平以及国家与社会双向渗透不平衡的内卷化、异化挑战,并通过案例深度分析追溯问题背后的社会结构、政府职能、集体行动困境以及技术风险原因。最后通过国内治理经验对比分析,从理念重塑、制度创新、战略优化、技术革新、流程再造、权力平衡六个层面对网格化治理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实现华丽升阶。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了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传统“乡政村治”模式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在社会改革不断推行的过程中,“乡政村治”模式在新时代面临城镇化、行政化和管理科学化等挑战,其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过程缺乏活力。  新时期党和政府不断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率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也在“摊大饼”式的迅速扩张,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征用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征地后的农民被集中安置到一个社区,由此产生了新的社区——“村转居”社区和新的居民——“失地农民”。失地老人作为失地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在征地后发生了改变,他们面临“村转居”条件下新的生活需求,进而对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调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