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对于教育服务的绩效评价也呈多元化趋势,家长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其对子女所受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可以作为评价我国基本教育服务的重要指标。家长教育满意度是指家长在接受教育服务之前有一定预期,在接受实际教育服务之后,将实际感知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得到的一种教育服务是否满足自身实际需求的主观评价。本文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和需求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国内外在教育服务评价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2012),从地区属性、家长属性和教育供给方式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家长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满意度,再利用虚拟变量之间的交互项进行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探究影响家长教育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的基本发现如下:从地区发展水平来看,家长教育满意度并没有随着地区发展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各地区的教育满意度主要集中在4.16-5.19之间,各地区的教育满意度差别不是很大。教育满意度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均教育支出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单纯地增加支出也未必可以带来教育满意度的增加。从家长属性来看,我们发现教育满意度基本上随着家长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教育满意度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非本地户籍的家长的教育满意度比本地户籍家长的教育满意度高。女性的教育满意度比男性的教育满意度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比受教育低的家长教育满意度水平更高,而且本文发现,随着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满意度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从教育供给方式来看,子女在重点班的家长教育满意度要大于子女在非重点班的家长的教育满意度。为孩子入学更改户口或者住地的家长教育满意度要大于没有做任何更改的家长的教育满意度,我国的大多数省市也呈现出此种规律。家长教育满意度会随着住地到学校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这种因住地到学校的距离不同而对不同家长教育满意度产生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不同家长间的教育满意度差别也是很小的。孩子所在的学校是重点或者示范学校的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要比孩子所在的学校不是重点或者示范学校的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高。如果学校是示范学校或者是重点学校,地区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团队会优先给予示范或者重点学校,家长对子女是否能上示范、重点学校非常关心,这一因素自然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满意度。家长对子女的课外辅导费花费越多,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越高。具有高收入的家长倾向于将自己的子女送到位于省会城市的学校读书,这种类型的家长相对来说,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高收入家庭对子女课外辅导费的投入较多,相比于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非常愿意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投入资金,说明在现今的社会里,本地户籍的家长和非本地户籍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重视的程度不同,因此会影响家长的行为,进一步导致不同的家长教育满意度。受教育水平较高且孩子在重点班的家长的教育满意度比受教育水平低且孩子在非重点班的家长的教育满意度低。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辅导班也会投入较多,并且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也很高。建议如下:一是提高家长的教育满意度要考虑教育服务投入及教育供给方式;二是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教育服务供给途径理应更加精准化;三是各地区政府在教育供给方式上存在差异,地方政府应结合教育供给方式考虑辖区居民的准确教育服务诉求,更加科学化地提高家长教育满意度水平。四是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