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鲁迅和汪曾祺这两个生活经历、志趣和性格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部分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童年视角,但两者采取此视角的原因,对此视角的运用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却是全然不同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和汪曾祺这两个生活经历、志趣和性格不同的作家在他们的部分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童年视角,但两者采取此视角的原因,对此视角的运用以及所达到的效果却是全然不同的.以往的评论家在对他们的童年视角进行评论时,均未明确界定童年视角,也未运用叙事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所以,基于以上分析,该文拟从童年视角入手,运用心理分析学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鲁迅和汪曾祺的部分创作进行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全文分六部分对屈大均的诗歌意象作全面论述: 第一部分是对意象的界释。 作为一个完整且具特定审美内涵的概念,意象的形成有其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周易·系辞》较早述
文学经典论争历来是文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使文学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文学经典的建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大卫·达姆罗什的文学理
该文即对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中古文学的转关人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萧纲的生平及其文学活动;二,文学主张和文艺思想;三,文学创作及其历史评价.论述的重心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况的作品。该书在阐发儒家大意的同时也总结了当时各学派和荀子自己的学术思想。内容既涉及哲学、伦理学等抽象学科的哲理思考,也包含了对政治学、
“逻辑文”是盛行于20世纪初文坛上的一种政论文体式。从“逻辑文学”的集大成者章士钊的文学观和文体意识出发,探讨“逻辑文”形成的原因及其文体特征,可以明确其在散文史上的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纷繁复杂、引起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该文认为,由于文化传统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不同,中国大众文化有不同于西方大众文化的独特之处,所
忧患与焦虑构成了周作人思想的两极,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周作人心中的苦结和异常复杂的思想状况.该文以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价值观为背景,分析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周作人思
方方以一部市民题材的小说创作《风景》在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事实上,真正体现方方创作精神和意图的却是她的知识分子题材写作.正如方方自己所指认的那样,以知识分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