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工笔人物画曾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到宋元逐渐完善并达到巅峰,随之后因各方面的因素在走下坡路,如何在当下的社会艺术环境中重塑辉煌一直是从事工笔人物画的画家们在讨论和努力的事情。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社会的转型以及都市化进程的加速都日益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也改变着大众的审美倾向和心态。反映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的就是都市题材的作品在工笔人物画坛异军突起,倍受关注。都市也因此成为当今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一个新兴的内容和领域,很多画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逐渐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都市情结,用现代的艺术语言去表现当下都市中的人们的各种心态。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经济、教育的变迁以及随之变化的画者的思维、心态和艺术理念等等。艺术是讲求个性的东西,画者往往希望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而且有深厚的内涵以及技法等具体操作上的突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画家内心深处往往对传统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他们希望在国画这种特有的传统表现形式之中去找寻一种可以沟通当代的艺术形式,从而提高中国画的当代文化意义。于是,众多画家徘徊于都市现代的艺术理念和国画的一些传统特质之间,这种心态的游离也造成了画作在主题、表现形式等各方面的不确定。现代都市社会及其生活的丰富性可以不断给中国工笔人物画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不管是笔墨还是立意构图等等都可以根据表达对象大胆创新,在表现手法上体现出多样化。就连工具材料方面,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在当代创新观念的影响和推动下,“解构”“重叠”“融合”“嫁接”等形式语言正是画家们的观察思维和创作观念拓宽后出现的,尽管有“前卫性”、“边缘性”等众多非议,但至少也是一片新的可以驰骋的天地。新的东西自然可以激发画者更多的创造力,但同时更关键的是画者内心对自身和生活的关注,而不是现代都市符号的堆砌,或者是盲目的寻找与众不同的具有“现代感”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国画特有的美。在此,我想结合本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感受来讨论一下工笔人物画的现代都市情结,它的成因、发展,以及当下的现象。除了它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发自己在绘画过程中不断思考,进而演变成一种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