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放射核素促排剂壳聚糖-乙二胺四乙酸(CTS-EDTA)纳米粒体内促排作用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制壳聚糖-乙二胺四乙酸(CTS-EDTA)纳米粒(以下简称CEC-Nano),观察其对小鼠体内放射性锶核素的促排作用,为研制新型、高效、广谱的体内污染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以螯合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的低分子量壳聚糖CTS,通过酰化反应将EDTA与CTS连接,合成CTS-EDTA复合物(以下简称CEC),并采用离子凝胶法将其制备成纳米制剂,使产物形成两性离子型螯合物具备强大的螯合能力,同时该产物又有纳米材料的一些优良生物学特性,可加速体内放射性污染核素的排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药效作用。通过单次给药方式观察CEC-Nano、CEC、EDTA-Na2对小鼠体内放射性核素89Sr的促排效果;采用多次给药形式,通过测量收集的尿粪和动物尸体焚化残灰中的放射性、小动物整体成像等方法观察并比较CEC-Nano、CEC、EDTA-Na2对体内污染的放射性核素89Sr的促排效果。   结果:本实验利用高脱乙酰度低分子量的壳聚糖(CTS)通过N-酰化反应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合成水溶性的CEC,并采用离子凝胶法将CEC氨基基团与TPP聚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制备了粒度均一的CEC-Nano,平均纳米粒径为10.18nm(PDI=0.573),同时又有纳米材料的一些优良生物学特性。   通过单次给药实验明确体内放射性锶蓄积的主要器官是骨骼,单次给药后30min、2h时相点CEC-Nano和CEC对骨骼中的放射性锶核素的促排作用较EDTA-Na2明显(p<0.05),且CEC-Nano的促排效果更好(p<0.05)。用药48h后,虽然CEC-Nano和CEC对沉积在股骨中的放射性锶核素的促排效果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从整体上观察CEC-Nano和CEC的促排效果,发现两者的促排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药物EDTA-Na2,且CEC-Nano的促排效果更好。   通过多次给药实验,收集小鼠尿粪并进行放射性核素测定,明确体内污染的放射性锶的排出途径是消化道和泌尿系统。放射性核素污染后48h内,CEC-Nano、CEC通过消化、泌尿系统的促排作用都明显强于传统的促排药物EDTA-Na2(p<0.05);CEC-Nano的促排作用更优于CEC(p<0.05)。但到48h后至72h, CEC-Nano与CEC相比则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通过收集小鼠体内残灰并进行总放射性的测定,多次给药后24h和48h内CEC-Nano对放射性锶的促排作用要强于传统药物EDTA-Na2(p<0.05),也高于CEC;但72h后CEC-Nano、CEC与EDTA-Na2相比效果相近。通过小动物成像系统ROI勾画技术,计算静态图像内代表放射性核素滞留区域的平均强度,其结果证实了前述结论,并且显示CEC-Nano、CEC对体内放射性锶核素的促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促排药物EDTA-Na2(p<0.05),且CEC-Nano即使到72h后,仍通过发挥纳米剂型促排剂的作用特点,其促排效果要优于非纳米型药物CEC和传统的促排药物EDTA-Na2(P<0.05),而此时CEC与EDTA-Na2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此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纳米剂型促排剂的优势。   结论:通过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新型纳米型放射性核素促排剂CEC-Nano,是一种比传统促排药物EDTA-Na2有更高促排效率的新型放射性核素促排剂,其不仅可以作为放射性锶89Sr2+的促排剂,也为进一步研制广谱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促排剂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来源于肝细胞癌(HCC)的AFP和来源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AFP与小扁豆凝集素(LCA)的亲和力不同。依据这种亲和力的差别,AFP被分为三类:AFP-L1,AFP-L2和AFP-L3。AFP-L1不能与
目的: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年轻和老年大鼠肠系膜微动脉Akt和FoxO表达的影响,分析探讨它们在血管老化中的作用。   方法:(1)采用选择性结扎年轻(6月龄)和老年(24月龄)大鼠肠系
目的:构建含幽门螺杆菌(Hp)热休克蛋白A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并电转入乳酸乳球菌MG1363,表达目的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反应性,为Hp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以Hp NCTC11637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spA基因,并克隆至乳酸乳球菌表达载体pMG36e中。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DH5ɑ,经鉴定的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pMG36e/hspA。以电穿孔法将pM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