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肝炎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失代偿期)和慢性肝炎患者舌下络脉的对比研究,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与舌下络脉改变的联系,及舌下络脉的变化与门静脉、血液流变的相关性,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及依据,为临床通过观察舌下络脉变化预测门脉高压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肝炎患者共226例,制定病例观察表,调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舌象(舌下脉络)、脉象、肝脏彩超(门脉)、血液流变等。其中,舌下脉络使用数码相机在统一条件下拍摄并保存,并由2名中医主治医师记录每组患者舌下络脉的主干外径宽度、长度、迂曲程度及细络显现程度,评分、分度,取平均值。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统计描述、方差分析、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三组患者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组患者男女比为3.88:1,代偿期组患者男女比为1.71:1,失代偿期组患者男女比为2.00:1,可见病毒性肝炎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
2、在肝炎组中,舌下络脉0度占33.33%、Ⅰ度占46.15%、Ⅱ度占12.82%、Ⅲ度占 7.69%,而在所有病例中,舌下络脉 0 度的肝炎组占 57.8%,代偿期组占24.4%,失代偿期组占17.8%。亦说明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0度、Ⅰ度所占比例明显下降、Ⅱ度、Ⅲ度所占比例上升,且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三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加重舌下络脉在主干粗张、延长、迂曲程度及细络显现方面的改变越明显,即舌下络脉的综合改变程度与肝硬化病情进展呈正相关。另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与肝炎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与代偿期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931)。
3、肝炎组门静脉直径正常的占总病例的85.9%,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门脉直径正常的明显减少,失代偿期组仅占37.5%。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与肝炎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肝炎组门静脉流速正常的占总病例的78.2%,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门脉流速正常的明显减少,失代偿期组仅占22.2%。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与肝炎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在肝炎组、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中,舌下络脉与门脉直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2、0.604、0.650;舌下络脉与门脉流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8、-0.656、-0.671;P均<0.05。
6、随着肝炎向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的病情进展,血浆粘度、全血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有下降趋势,且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有上升趋势,且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炎组与代偿期组相比,全血粘度180、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肝炎组与失代偿期组相比,血浆粘度、全血粘度、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组与失代偿期组相比,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7、三组患者舌下络脉与血流变全血粘度30相关系数r=-0.137, P<0.05,与红细胞沉降率相关系数r=0.146, P<0.05、血沉方程k值相关系数r=0.173, P<0.05,与血流变其他指标相关性统计P均>0.05。各组分别经统计学分析,肝炎组、失代偿期组舌下络脉与血流变各项指标相关性统计P均>0.05,代偿期组舌下络脉与血浆粘度相关系数r2=-0.278,P<0.05,与血流变其他指标相关性统计P均>0.05。
结论
1、肝病患者舌下络脉在代偿期、失代偿期可出现主干外径变宽、延长、迂曲及细络显现等改变,临床注意观察其变化有助于发现早期肝硬化。
2、舌下络脉变化与门静脉主干直径及流速变化具有相关性,舌下络脉增宽的程度与门静脉主干直径成显著正相关,与流速成显著负相关。通过观察舌下络脉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及门脉高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循证依据。
3、舌下络脉变化与血流变学指标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