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的吸收机制,探讨P-gp、MRP2对二苯乙烯苷的影响,并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法考察二苯乙烯苷与P-gp、MRP2的相互作用。方法:进行大鼠在体胃肠灌流实验,建立HPLC法测定灌流后剩余二苯乙烯苷的浓度,通过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体积,计算吸收率,考察高、中、低浓度二苯乙烯苷在胃肠道的吸收情况及pH对其肠道吸收的影响。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分别于BL侧和AP侧给药,模拟二苯乙烯苷的肠道吸收,根据Papp(AP→BL)和Papp(BL→AP)值研究二苯乙烯苷的吸收转运情况。课题进一步考察了P-gp和MRP2在二苯乙烯苷肠道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二苯乙烯苷的肠道吸收机制,并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法考察二苯乙烯苷对P-gp和MRP2表达的影响。最后,进行药动学实验,基于整体动物模型验证P-gp和MRP2对二苯乙烯苷的影响。结果:二苯乙烯苷在胃内的吸收百分率(PA)比肠道高,高、中、低浓度的二苯乙烯苷在大鼠胃内的PA值依次为(28.65±9.75)%、(17.04±3.98)%、(13.75±5.94)%,而在小肠内分别为(3.36±0.40)%、(3.36±0.79)%、(4.74±1.05)%。调节肠灌流液的pH到6.4、5.4后,二苯乙烯苷在小肠内的PA值分别为(6.91±1.75)%、(5.34±1.15)%,大于pH为7.4的对照组。Caco-2细胞转运实验结果显示,高、中、低浓度二苯乙烯苷的Papp(AP→BL)分别为(5.70±0.35)、(5.52±1.02)、(7.28±0.53)×10-6cm·s-1,Papp(BL→AL)为(4.57±0.37)、(4.70±0.41)、(8.03±0.44)×10-6cm·s-1。与pH为7.4的对照组比较,在pH为6.4和5.4的环境中,二苯乙烯苷双向转运的Papp值显著增加,与在体肠灌流实验结果一致。加入盐酸维拉帕米、奎尼丁、丙磺舒三种抑制剂后,二苯乙烯苷在肠道的PA值及在细胞模型上的Papp(AP→BL)值均显著增加。二苯乙烯苷作用于Caco-2细胞后,细胞内P-gp表达增加,而MRP2表达减少。药动学实验显示,大鼠单独灌胃给予二苯乙烯苷的Tmax为(33.33±9.43)min,联用盐酸维拉帕米、奎宁丁和丙磺舒后,二苯乙烯苷的Tmax显著缩短,依次为(16.00±4.90)、(14.00±4.90)、(13.33±4.71)min。除此之外,Cmax和AUC有所增加,HLLambdaz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苯乙烯苷最佳吸收部位是胃,在肠道吸收较少。在胃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吸收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肠道内同时存在被动转运和P-gp、MRP2介导的原发性主动转运机制,吸收呈现饱和现象,且在弱酸性环境中吸收更好。二苯乙烯苷在肠道吸收过程中受到P-gp、MRP2的外排作用,同时也反作用于外排蛋白,诱导P-gp表达,降低MRP2的表达。除介导二苯乙烯苷的吸收外,P-gp、MRP2还延长了二苯乙烯苷在体内的驻留时间,降低了消除速率,影响二苯乙烯苷的药动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