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基因ZmCLA1的调控网络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dfg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增加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叶夹角是决定玉米耐密特性的一个重要性状,因此,解析玉米叶夹角发育过程中的遗传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选育耐密高产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是在对控制玉米叶夹角候选基因ZmCLA1进行图位克隆和基因功能初步验证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与ZmCLA1产生互作的基因,分析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在拟南芥上对ZmCLA1基因的功能进一步验证,并从表达水平上分析互作网络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已确定的互作网络基因进一步筛选其下游的互作基因,再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对其验证。旨在系统地分析ZmCLA1在调控玉米叶夹角形成过程的互作网络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前期酵母双杂实验结果,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ZmCLA1的融合载体分别与KGD、IAA17、CC4融合载体共注射烟草叶片瞬时表达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分析发现,ZmCLA1与基因KGD、IAA17以及CC4互作蛋白的目的条带呈阳性,表明ZmCLA1与基因KGD、IAA17以及CC4之间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证明了控制玉米叶夹角的关键基因ZmCLA1与其他3个基因KGD、CC4、IAA17在植物细胞体内存在相互作用。2、通过农杆菌介导拟南芥遗传转化,将ZmCLA1的过量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同源突变体CLA1中,T3代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姊妹株系(对照)叶夹角表型分析结果表明,过量表达(OX-CLA1)转基因株系叶夹角平均值明显大于对照,说明ZmCLA1正向调控叶夹角。进一步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CLA1突变体的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突变体株系相比,转基因株系CLA1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当,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的KGD和CC4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突变体,但IAA17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突变体。这些结果表明CLA1正向调控KGD和CC4两个基因mRNA的积累、负向调控IAA17基因的mRNA,进而影响着叶夹角的发育。3、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豫82酵母文库中筛选出KGD与其相互作用的60个阳性克隆,其中具有正确阅读框的ORF为12个,通过回转酵母验证结果表明,KGD与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GRMZM2G017351)存在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KGD与MAPK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综上所述,在叶夹角发育的调控网络中,ZmCLA1正向调控着KGD和CC4基因的表达,负向调控着IAA17基因的表达,而KGD与下游基因MAPK产生互作。因此,ZmCLA1可能通过KGD与MAPK的一条路径,调控叶枕部位的细胞分化和分裂,导致叶夹角发育的变化。
其他文献
采用微波对反应性很低的草浆碱木素进行活化,活化后的草浆碱木素再通过磺化反应在其结构上引入更多的磺酸基,将造纸废弃物制成了具有高附加值的减水剂。并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3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及卡维地洛治疗,对
选用硅丙乳液作为防水涂料的主要成膜物质;考察不同分散剂对纳米粉体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分散剂[m(R-30A):m(STPP)=1:11时分散性能最佳;研究超声波分散对细乳液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传统制造业逐渐向绿色制造模式转型,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工艺规划与车间调度作为制造系统的重要环节,传统制造系统中串行的制造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制造业的需求,在绿色制造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多目标绿色工艺规划与作业车间调度集成优化问题(Integrated Process Planning and Scheduling,IPPS)开展了研究。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多目标绿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色度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实验教材的缺乏;建议以色度学教材为依据,研究制订色度学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实验指导教材,规范色度学的
在当下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颇受关注。但对于科普文应当传播什么科学知识,怎样呈现科学知识等关键问题,从历史角度加以研究尚不多见。考察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的内容选择、表达形式及其演变,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弥补价值,而且可以为完善今天语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选文、编写及教学提供历史经验参考。本研究以商务印书馆1902年以及1912年出版的两代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即1904年《最新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