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的先验演绎——对《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先验演绎思想的剖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改革者之一,他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影响极其深远。本文主要着眼于考察康德的先验演绎思想,细致剖析《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先验演绎思想以及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力求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康德的认识论思想。   第一章简要论述康德提出先验演绎的缘由以及进行先验演绎的原则。   第二章的重点在于分析《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的先验演绎思想,着重介绍康德从主观演绎到客观演绎的论述思路。康德从对经验概念的分析入手,分析了经验形成过程中的“三重综合”,再由它推演出一个先验自我。只有以先验自我的统觉为条件,我们所思的表象之间才能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康德认为这种必然联系体现在范畴形式中,由此他转入了对范畴分析的客观演绎阶段。   第三章为一个过渡的段落,其目的在于分析康德的先验演绎思想从第一版向第二版的转变,同时介绍康德为何要在第二版中对第一版先验演绎思想作整个的重写。   第四章主要涉及《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康德先验演绎思想的主要内容。康德由分析知识联结的可能性出发来展开对先验演绎思想的论述,他细致地分析了自我意识和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由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过渡到对判断逻辑形式——范畴的分析,为纯粹范畴的权利和权限划定了范围,从而完成了他给先验演绎所制定的主要任务。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探讨在中国背景下互联网引发政治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从分析公共领域的形成前提和构成要素入手,探讨了互联网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重点考察了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主体认识结构的变革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考察了主体认识结构的内涵、构成要素、功能及特征,接着指出主体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distributed 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 system,DCCHP)因其高效的能源利用率成为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随着需求侧响应(deman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知识论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他的《知识论》一书围绕“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这一主旨,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技术标准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提升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积极制定和推进技术标准战略,把技术标准的推进和创新作为突出的战略性竞争手段。特别是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捷足先登,在技术标准领域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我国加入WTO后,技术标准战略也被提上日程,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已经开始关注技术标
本文以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分析为基础,从理论上揭示了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科技兴市(县)战略,并以此作为调查研究理论指导,将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