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探讨在中国背景下互联网引发政治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从分析公共领域的形成前提和构成要素入手,探讨了互联网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重点考察了互联网在中国特殊政治架构下所呈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孙志刚事件和佘祥林事件进行了具体剖析,阐明了互联网的政治效应导源于互联网能够使局部信息挣脱地方权威部门的封锁,直接传达给广大公众而成为公共信息;导源于互联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沟通条件,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网上的理性辩论就特定议题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导源于互联网能够将这种负载着政治压力的共识直接上传到高层决策部门而影响其议事日程。最后,探讨了互联网产生政治效应的限度及其原因,并针对我国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引出了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