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生政治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ke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探讨在中国背景下互联网引发政治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从分析公共领域的形成前提和构成要素入手,探讨了互联网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重点考察了互联网在中国特殊政治架构下所呈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孙志刚事件和佘祥林事件进行了具体剖析,阐明了互联网的政治效应导源于互联网能够使局部信息挣脱地方权威部门的封锁,直接传达给广大公众而成为公共信息;导源于互联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沟通条件,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网上的理性辩论就特定议题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导源于互联网能够将这种负载着政治压力的共识直接上传到高层决策部门而影响其议事日程。最后,探讨了互联网产生政治效应的限度及其原因,并针对我国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引出了几点启示。
其他文献
社会发展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类必须对于自身的活动进行评价。因而,加强对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研究对我国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技术,这是中外科技史界不断争论的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科技缺少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我们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周易》“易数”
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利用文化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项根本措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