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产业”逐渐向“服务型产业”、“协同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经济总量保持飞速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加深,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不得不面对能源与环境、能源需求过剩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长江经济带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在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潜在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容小觑,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向全要素能源效率转型。环境经济学提出,低碳经济可近似于低碳能源,它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低碳化,即产业经济活动与消费生活方式的碳减排;另一方面表现为低碳经济化,即低碳技术提升与低碳产品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加快低碳经济化;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则能提高资源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低碳化,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探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从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影响是学术界较为主流的研究视角,针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亦层出不穷,微观数据的可得性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不断涌现。尽管如此,国内针对单一产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欠缺。同时,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在理论模型框架、门槛变量选择、门槛效应分析等方面大多套用国外经典理论,缺乏较强的逻辑关联性。本文正是针对国内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加以补充与完善。本文首先描述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现状与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然后分析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从而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不同产业集聚水平以及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布有一个定量的认知。接着重点考察了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一方面,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等门槛变量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分别对单一产业和产业协同集聚模型门槛效应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使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比考察了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上述分析,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长江经济带各类能源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地区间能源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第4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类能源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能耗以煤炭与石油为主,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迅猛。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区域性差异显著,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性较小。长江经济带整体能耗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11省份能耗强度具有极大的区域性差异。(2)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区域性差异显著。2009年以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远远高于二、三产业集聚水平。随着长江经济带单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与具有关联的第三产业在市场需求下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业务链,使得长江经济带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快速提升。2009年以前,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第二产业集聚度普遍较高,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与极强的竞争优势;2012年以后,该地位逐渐被中游地区所取代。(3)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呈波动下降态势,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性在不断缩小。本文第5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为负值,且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较大,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显著。下游地区各省份相对中、上游地区各省份而言,较早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逐渐向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倾斜;同时,下游地区煤品消费占能耗总量比例相对较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在199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变化是导致整个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4)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本文第6章对单一产业和产业协同集聚模型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第一,无论是第二产业集聚还是第三产业集聚,单一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影响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下游地区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单一产业集聚才能有效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会随着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发生改变,这一改变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下游地区协同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时,产业协同集聚才有可能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三,长江经济带科研投入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说明当地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非常依赖当地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水平;第四,政府干预对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不可一言蔽之。尽管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当政府干预程度超过门槛值时,产业集聚却能有效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第五,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扩大,单一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负面影响会逐渐降低,而过了对外开放水平门槛值的产业协同集聚反而会促进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5)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第7章使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单一产业集聚对本地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本地效应和门槛效应,对邻近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门槛效应。随着集聚水平的增加,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渐变得显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本地效应和门槛效应,产业协同集聚在一定范围内会抑制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但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业协同集聚会对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促进作用;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科研投入增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均能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而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则能有效促进邻近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就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目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向高级阶段发展,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聚区。一是提升单一产业集聚质量;二是加强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三是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第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潜力,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技术进步,深化科技创新;二是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制度创新。第三,发挥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积极培育开放型产业。一是坚持对外开放,加大清洁能源研发投入;二是完善产业布局,加强对内、对外合作。
其他文献
州际协定是美国协调州际关系的重要法律机制。州际协定不仅能够以州的自主行动来解决州际间的冲突,更能以功能互惠的方式协调州际政策,使联邦体制在州与州关系上,获得相对较为灵活的调整和平衡手段。州际协定在当代美国的广泛运用,表明它已成为了美国跨区域治理和州际协调的法治化机制。借鉴这一相对较为成熟的法治化区域协调机制,立足于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化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可行的比较法路径。
新世纪后,“非虚构写作”发展迅猛,已成蔚然之势,备受文坛学界瞩目。这集中表现在发表阵地由文学期刊扩散到网络媒介平台,核心倡导者由主流官方延伸至民间团体,研究范畴由写作实践上升为理论探讨。与其执着于为“非虚构”划出明确的文体界限,倒不如将它视为一种特定时期产生的现象。“非虚构写作”以其“包容性”“开放性”特质召唤式样繁多的写作探索,诚恳地恢复文学与现实、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激发文学的生命力,回应我
监察权作为一种全新的权力形态,在我国权力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宪法构成监察权配置的根本性规范依据,党政合署办公的实践则加剧了监察权运行的复杂性。本文围绕“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和监察权依法规范运作”的政治与法律的理论边界问题,“反腐败集中统一高效和基本人权保障”的价值衡平问题,以及“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整合”的规范治理问题而展开,通过规范分析、实证考察和比较研究,对监察权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以
源于德国的附随义务理论历时百余年,已显陈旧,对商业实践逐渐缺乏解释力。在民法典编纂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合同附随义务的相关理论,立足于目前民法典草案的体系结构,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以及国际合同立法的最新趋势,以前瞻性与时代性为指导,实现从合同附随义务到合作义务的理论转型,并在未来的合同法中对合同合作义务作出更合理、更清晰的规定。本文除导论、结论与附录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目前合同附随
转移作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与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作为调节转移的主要作用成分,可能和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相互作用相关。EMT的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炎症介质来改变TME,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作为TME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可以对TME中肿瘤
儿童媒介社会化研究是传播学与传统社会化研究的产物:从传播学面向来看,基于媒介效果研究框架,将媒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媒体对儿童社会化所产生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化研究面向来看,基于各类儿童社会化影响主体分析框架,将家庭、学校等影响主体视为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影响源,将媒体作为儿童早期社会化的次要影响源。伴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代际的更替、传播范式的变更、媒介化社会的发展过往对儿童媒介社会化研究的构型导
研究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该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足细胞是形成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在糖尿病肾病蛋白尿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足细胞损伤被认为是影响糖尿病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究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具有足细胞保护作用的靶点,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具有
学位
利用太阳光光电化学分解水是绿色、可持续产生氢能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该体系的转换效率普遍偏低,其瓶颈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光阳极材料能够高效且稳定的氧化水产氧。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基于其优异的耐光腐蚀性,高的光生空穴氧化能力等优点,一直是光阳极材料中被寄予厚望的备选者。但此类材料也普遍存在带隙过大、可见光利用率低等缺点。目前,针对此类材料最有效的改进策略就是,通过掺杂能带工程拓宽金属氧化物光阳极的可见
背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肿瘤。研究发现,在80%的人肝母细胞瘤中,β-catenin和yes相关蛋白1(YAP1)在细胞核中共表达。在小鼠体内共表达持续活化的S127A-YAP1和ΔN90删除突变的β-catenin(ΔN90-β-catenin-S127A-YAP1)可诱导小鼠肝脏肝母细胞瘤发生。研究证实,β-catenin不同的突变会引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