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产业”逐渐向“服务型产业”、“协同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经济总量保持飞速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加深,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不得不面对能源与环境、能源需求过剩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长江经济带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在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潜在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容小觑,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向全要素能源效率转型。环境经济学提出,低碳经济可近似于低碳能源,它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低碳化,即产业经济活动与消费生活方式的碳减排;另一方面表现为低碳经济化,即低碳技术提升与低碳产品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流动,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加快低碳经济化;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则能提高资源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低碳化,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探究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从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不同影响是学术界较为主流的研究视角,针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亦层出不穷,微观数据的可得性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不断涌现。尽管如此,国内针对单一产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欠缺。同时,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在理论模型框架、门槛变量选择、门槛效应分析等方面大多套用国外经典理论,缺乏较强的逻辑关联性。本文正是针对国内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加以补充与完善。本文首先描述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现状与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然后分析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从而对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不同产业集聚水平以及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布有一个定量的认知。接着重点考察了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一方面,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门槛效应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集聚、产业结构调整、要素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等门槛变量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分别对单一产业和产业协同集聚模型门槛效应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使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比考察了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上述分析,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长江经济带各类能源消费保持增长态势,地区间能源消费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第4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类能源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能耗以煤炭与石油为主,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迅猛。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区域性差异显著,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性较小。长江经济带整体能耗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11省份能耗强度具有极大的区域性差异。(2)长江经济带第二产业集聚水平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区域性差异显著。2009年以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远远高于二、三产业集聚水平。随着长江经济带单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与具有关联的第三产业在市场需求下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业务链,使得长江经济带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快速提升。2009年以前,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第二产业集聚度普遍较高,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与极强的竞争优势;2012年以后,该地位逐渐被中游地区所取代。(3)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呈波动下降态势,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性在不断缩小。本文第5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为负值,且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较大,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显著。下游地区各省份相对中、上游地区各省份而言,较早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逐渐向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倾斜;同时,下游地区煤品消费占能耗总量比例相对较低,全要素能源效率始终保持在1以上。在199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变化是导致整个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4)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本文第6章对单一产业和产业协同集聚模型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第一,无论是第二产业集聚还是第三产业集聚,单一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一影响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下游地区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单一产业集聚才能有效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会随着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发生改变,这一改变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当下游地区协同集聚水平超过门槛值时,产业协同集聚才有可能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第三,长江经济带科研投入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说明当地产业集聚能否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非常依赖当地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水平;第四,政府干预对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不可一言蔽之。尽管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当政府干预程度超过门槛值时,产业集聚却能有效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第五,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扩大,单一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负面影响会逐渐降低,而过了对外开放水平门槛值的产业协同集聚反而会促进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5)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第7章使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单一产业集聚对本地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本地效应和门槛效应,对邻近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门槛效应。随着集聚水平的增加,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渐变得显著;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本地效应和门槛效应,产业协同集聚在一定范围内会抑制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但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业协同集聚会对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促进作用;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科研投入增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均能促进当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而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则能有效促进邻近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就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目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向高级阶段发展,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聚区。一是提升单一产业集聚质量;二是加强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三是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第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潜力,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长江经济带全要素能源效率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强化技术进步,深化科技创新;二是完善政府职能,推进制度创新。第三,发挥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积极培育开放型产业。一是坚持对外开放,加大清洁能源研发投入;二是完善产业布局,加强对内、对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