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著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