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白睛络脉变化规律分析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xueer2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彭静山教授观眼识证学说来观察记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白睛络脉的分布、形状、颜色这三项变化的规律,探讨白睛络脉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客观的记录白睛络脉,并与彭静山教授经验对比,总结规律,为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1],将高血压定义为1、2、3级,并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辨证分型,将高血压病所对应的症状大致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型四种证型。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中医标准,临床确诊为原发型高血压。3.病例选择:将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64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并纳入分析。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5月-2012年1月辽宁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收治的眩晕患者及心内科门诊求诊的长期居住本地的高血压病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在38-75岁之间,病程在0.5年到38年。其中合并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型。同时,并在心内科门诊收录20例无严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肾脏疾病的相应年龄的血压正常健康陪诊者设置为对照组。4.观察指标:根据彭静山[3]教授观眼识病眼针疗法观察白睛络脉分布(眼针1区肺、大肠,眼针2区肾、膀胱,眼针3区上焦,眼针4区肝、胆,眼针5区中焦,眼针6区心、小肠,眼针7区脾、胃,眼针8区下焦)、形状(根部粗大、曲张或怒张、延伸、分岔较多、隆起一条、模糊一片、垂露),颜色(鲜红、深红、紫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变化与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所对应的中医症型之间的关系。5.研究方法:患者来诊后在门诊诊室内休息10钟左右,或在住院部晨起1小时后;经测量血压后,医生洗净双手,患者取坐位,面对自然光线,让病人放松,用拇食两指将眼上下分开。患者眼球由顺时针方向转动,并采用卡西欧EX-S8数码相机,近焦(10-15cm左右),自动闪光进行拍摄采集白睛络脉图像。并将采集后图像存入计算机,用以分析规律变化。对照组同样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采集。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与白睛络脉分布区变化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脉络异常分布区会复合出现,但多集中肝胆区、肾膀胱区、心小肠区、肺大肠区、上焦区。2.原发性高血压与白睛络脉形状变化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脉络异常形状会复合出现,但多表现为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垂露、分岔较多、隆起一条。3.原发性高血压与白睛络脉颜色变化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脉络异常颜色会复合出现,但多显示为络脉浅淡、鲜红、紫红、络脉暗灰。4.原发性高血压对应中医四种证型的白睛络脉分布、形状、颜色关系经观察本组高血压患者中肝火亢盛证多分布于肝胆区、上焦区、心小肠区,形状多根部粗大,表浅隆起一条,曲张,且有分岔,颜色鲜红或紫红;阴阳两虚型多分布于肾膀胱区,脾胃区、上焦区,心小肠区,形状多为分叉较多、垂露,颜色多浅淡,灰暗,淡黄;阴虚阳亢证型多分布于肝胆区、肾膀胱区、肺大肠区,形状多延伸至它区,隆起一条深浅均有,颜色鲜红或浅淡;痰湿壅盛证多分布于肺大肠区、脾胃区、中焦区、心小肠区,形状多根部粗大、隆起一条在深层、垂露,颜色多为暗灰。5.原发性高血压1、2、3级与白睛脉络变化关系经观察高血压1级多分布于肝胆区,肺大肠区,可见曲张或怒张,多表浅隆起一条,颜色鲜红或浅淡;高血压2级多分布于肝胆区,肺大肠区,上焦区,心小肠区,肾膀胱区,可见根部粗大,延伸多处,分岔多,垂露,颜色鲜红、浅淡、紫红;高血压3级多分布于肝胆区、肾膀胱区、心小肠区,可见根部粗大、曲张、延伸至它区、分岔,模糊一小片,垂露,颜色多暗灰,浅淡,红中带黑。6.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时间长短与白睛络脉变化关系经观察发现病程为半年到五年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在38岁到51岁之间),白睛异常分布区主要在肝胆区,上焦区,形状多隆起一条,怒张或曲张,或延伸至它区,颜色鲜红或浅淡;五年到十年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在49岁到63岁之间),白睛异常分布区主要在肝胆区,肾膀胱区,肺大肠区,形状多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分岔较多,垂露,颜色多暗灰,紫红、红中带黄、浅淡;十年以上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在57到75岁之间),白睛异常分布区主要在肝胆区,肾膀胱区,心小肠区,中焦区,形状多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垂露。7.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并发症与白睛络脉变化关系经观察发现,高血压病合并症中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肝胆区为最多,几乎涵盖所有并发症。合并高血脂症者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在脾胃区,中焦区,形状多根部粗大,隆起一条表浅,颜色多红中带黄;冠心病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在心小肠区,肺大肠区,肾膀胱区,形状多有根部粗大,有垂露,心小肠区有模糊一片,颜色多暗灰,浅淡;合并糖尿病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在肾膀胱区,中焦区,肺大肠区,形状多有根部粗大,延伸至它区,分岔多,颜色多鲜红浅淡,暗灰;合并脑血管病中中白睛络脉分布区上多上焦区,脾胃区,肾膀胱区,下焦区,形状多为隆起一条,根部粗大,曲张或怒张,颜色多为鲜红,浅淡,紫红。8.经观察,对照组20例患者只有15例白睛发现具有异常,占总数的21%,且较实验组无规律性及特异性,经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观察,实验组高血压患者几乎都有白睛络脉的异常变化,对照组患者亦有络脉异常,但无规律性,且正常者有55例,大部分正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白睛分布区最多为肝胆区,形态最多为根部粗大,颜色最多为浅淡,这也与中医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相对应,符合彭老对眼针络脉的研究。3.实验组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中阴虚阳亢证所占病例最多,且在白睛上多表现为肝胆区及肾膀胱区有异常,结合《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千金方》:“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景岳全书》中“无虚不作眩”的理论,证实了高血压病患者病因跟肝肾阴虚关系密切。4.实验组患者高血压3级及病程时间最长的患者在白睛络脉上的变现出涉及的脏腑系统最广泛,结合现代医学的发现,高血压病随着血压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病程延长,会发生多脏器功能及结构的改变。5.中医学眼针理论中对白睛络脉的描述与现代医学的理论相符。白睛络脉变化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的规律,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意义。笔者通过在临床上通过对患者的诊治,发现观察白睛络脉较脉诊,舌诊更直观的显现出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情变化。可以作为对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后及各脏器损伤程度判断的辅助诊断,为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对机体的损伤能有及时有效的诊查及治疗提供依据,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及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复心汤对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的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复心汤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础研究:诱导
以三聚氯氰和对苯二胺为原料,以丙酮为溶剂,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种具有超支化结构的新型芳胺三嗪聚合物,用红外光谱证实了其结构,将该产物与聚磷酸铵(APP)复配成膨胀型阻燃剂(
目的:探讨早复极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5100例年龄18~50岁的人群进行分析,统计早复极征的检出率,观察男、女发病率的差异及室速、室颤的发生率。结果:检出早复极征1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儿小应用药物剂量的多种常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掌握数据,在临床用药上获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毒剧药的用量,可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库欣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CS)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和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CD)患者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199
我国新一代流动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TROS-I于2000年建成,并成功地在乌鲁木齐、拉萨西部地区进行了流动观测,弥补了国家SLR跟踪网在亚洲腹地的空缺。本文介绍了TROS-I的组成
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的脆弱性,促使人们反思政策领域的缺陷,也推动了各国金融监管改革。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形势仍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因此,
目的:通过辽宁、吉林和朝鲜三地人参水煎剂对正常及脾虚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比较三产地人参的免疫药效作用,为三地人参,特别是辽宁人参的市场定位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
2015年公司后勤重点工作 深化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后勤一体化管理基础$$ 加强政策研究,提升后勤资源规范化管理水平$$ 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 大
报纸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养老压力日益显著,我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老龄社会。家庭养老的传统和未富先老的经济条件,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社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