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乾嘉时期是清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严峻的政治刑法、空前禁锢的思想文化以及在此种社会条件下的社会腐败和不断涌起的宗教起义等导致了大批流人的产生。为了达到屯田戍边与实施惩罚的需要,也为了减少东北地区流人过多带来的压力,这一时期的流人主要被发往西域地区。诗歌是诗人言志抒情的文化载体,流人被发遣到离家万里的边塞之地,一方面承受着被遣流放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另一方面又极力消化着西域地区独特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光所带来的震撼心情,如此纠结、复杂的多种情绪充斥心头,自然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和宣泄,于是具有流人身份特色和西域地区特色的诗歌便应运而生了。以往人们对乾嘉时期流人及其西域诗的研究,重在以个人为单位,分析流人在戍地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情况以及流放对流放地的生产和文化影响,缺少对流人心态和情感世界的研究。本文重在以乾嘉时期特殊的政治、思想为背景,以西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为前提,深入探讨乾嘉时期流人西域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世界。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的界定、选题原因和意义以及历代西域诗的创作模式做了简要阐述。主体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乾嘉时期西域流人的群体性概述,重点对流放的原因、释归情况,流人在西域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做了介绍。第二部分为乾嘉时期流人西域诗的情感主题,以流人西域诗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之情、乡关之思和“同人”之义为线索,具体分析了乾嘉时期西域流人的情感世界。第三部分为乾嘉时期西域流人情感世界的矛盾化,对流人情感世界矛盾化的表现、原因和流人“外求不得反求其身”而寄情于佛、情、酒的自我排解法做了详细论述。第四章为乾嘉时期流人西域诗的情感特色,对西域诗中常用的纪实性手法、用典的艺术和诗歌中具有自我象征性的雪与松意象进行了解读,纪实性手法主要从成因和表现上着手,用典艺术主要从内容上进行归纳和分类,雪与松的意象研究主要借以雪与松的相互关系来折射环境与流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