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迷雾的思索与展望——以余华为例看世纪之交中国“先锋小说”的变衍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inxt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史称的“现代派”新潮流。在经过“寻根文学”、“新潮文学”之后,“先锋文学”(本文主要以“先锋小说”为例)作为中国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勃兴,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商品化时代。”先锋小说”某些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被诸多后生的“晚生代”文学创作及大众文学创作借用而开始失去其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文学史价值,它们所借用的存在主义等非理性资源,在大众文化的文学创作中开始出现“欲望化”和“奇异化”的现象。迫于诸多的压力,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在被一段时间的“经典化”之后,似乎开始坠入了消退与转型的迷雾之中。 在8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一位。而其创作的几次阶段性交化,也是与当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发展脉络基本吻合的。无论是从80年代末的“井喷式”先锋创作,还是到90年代转型之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小说的问世,作家的先锋态度也从未减弱。而世纪初被誉为“十年磨一剑”的新长篇《兄弟》,在受到“先锋文学”创作浪潮消退,“晚生代”取代先锋派叙事,以及与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潮流的多面夹击中横空出世,这是否意味着余华的又一次“转型”?或者说是一次与“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学”的妥协吗?“先锋”在新世纪的文坛中仍在承续、坚守甚至超越吗? 因余华的创作过程与整个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发展脉络的基本吻合而极富典型性,本文将选取他作为“先锋小说”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将其置于世纪之交中国“先锋小说”发展的宏观视野与境遇中,管中窥豹,以点到面,发掘其“先锋”写作的变化、意义,从中展现当代文坛对整个中国先锋文学能否再度崛起,重铸辉煌,获得长足发展的深切忧思与热烈企盼。
其他文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