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英国音乐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思潮,批判性音乐学理论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国外音乐学研究。批判性音乐学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实证主义音乐学提出质疑,同时又借鉴民族音乐学、后殖民主义理论等学科方法,走出了一条多元视角的、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学术道路。批判性音乐学理论在初期阶段尤其受到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家阿多诺的影响,运用“批判性”视角关注社会文化对于音乐解读的意义。1980年之后,随着科尔曼“新音乐学”理念的兴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性音乐学在英国蓬勃发展起来,并以英国利兹大学为中心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本文主要以批判性音乐学代表人物、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德里克·斯科特(Derek B.Scott)的代表著作《从色情性到恶魔性:批判性音乐学研究》(From the Erotic to Demonic:On Critical Musicology)为例,通过对斯科特的学术思想的梳理研究洞察批判性音乐学领域的学术特色及成果。本文主要由四个章节和结语组成,分别对批判性音乐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学术特色和侧重、代表人物和学术走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批判性音乐学理论在吸收科尔曼对传统的音乐学所进行的批判同时,又结合此领域自身的多元化、文学性批评等特点,对传统的音乐学领域中所疏漏的或较少关注的音乐类型及其文化和特殊音乐历史时期等等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而批判性音乐学学者斯科特也在其著作中突出了对20世纪以来的流行音乐文化、音乐中的“东方主义”及“他者”、音乐中的性别建构等问题的解读。笔者认为,批判性音乐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了音乐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必然承载和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批判性音乐学理论中的这种“批判性”解读是研究者探寻音乐的当下意义的重要渠道,也是平衡音乐的历史属性与社会文化属性的重要方式。因此,批判性音乐学与传统的历史音乐学不同,它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当下意识,它所体现的“批判性”也就具有清晰的时代感。它的出现扩展了音乐学领域的视野,无疑为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