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主流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主要涉及语言转换的换码(code-transferring)过程。自20世纪70年代始出现了一种翻译研究新的学术范式。与传统翻译相比,新的学术范式有两个特点:一是由源语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转向译语文本为中心的理论;二是除了语言因素以外增加了对文化因素的关注。在新的学术范式下,出现了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派:一为目的论(Skopostheorie)学派另一为操纵学派(the Manipulation School)。前者侧重于实用文本(pragmatic texts)而后者则致力于文学文本的研究。尽管研究领域有些差别,两理论有共通之处:均从译文文本在译语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前者认为翻译的目的(skopos)是影响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并力图将此理论应用于翻译译员的培训。后者则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的译文文本(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以此发掘特定历史情景下,意识形态、权利、及诗学三要素对翻译的影响,从而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论文以上述两大流派的理论为参照系,认为翻译不再是发生于大学教授书房中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游戏”,而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用在特定的语境下(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和特定的预设读者群(intended readers)当中实现某种预设的功能。这种译文文本的预设功能将作为一个突显的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它将制约和影响译者在翻译策略方面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反过来影响译文文本预设功能的实现。 作者认为从功能的角度研究翻译能够扩展中国翻译研究的视野,并增加其深度。翻译理论除了对特定语言对(language pair)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异同以期为翻译的实现提供一些技巧方面的指导之外,还应在别的领域有所作为。而这种翻译的功能观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它的推广可以提高翻译活动的地位,可以应用于翻译译员的培训,另外还可以应用于文学翻译批评领域,使之由微观层面的文本比较研究拓展到结合译文历史和文化的宏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