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实际胜任特征模型和理想胜任特征模型,为基于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胜任特征的考核、教育和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推进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方法1.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对10名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进行访谈。按照硬性的绩效标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2007年注册心理师)将受访者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利用Spencer胜任特征词典和《胜任特征词典补充》对访谈资料进行盲评编码。通过比较优秀组和一般组胜任特征上质和量的差异,探索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实际的胜任特征结构。2.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编制半开放式自陈问卷发放给前述受访者。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对收集到的胜任特征词及其定义进行归类编码和类属分析,获取成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结果1.优秀组和一般组在访谈字数上的差异没有显著性(17980±4799.3字、15749±8845.8字,t=.496,p=0.633);在访谈时间上的差异也没有显著性(54.0±10.931分钟、49.4±27.691分钟,t=.346,p=0.739)。2.总体的门类一致性系数(CA)为0.388,最高为0.51;总体的编码信度系数(R)为0.437,最高为0.50。显示两位编码员之间的一致性系数勉强可以接受。3.按照频次计分有4项胜任特征和访谈长度显著相关(p<0.05或p<0.01),按照最高等级分数计分有1项胜任特征和访谈长度显著相关(p<0.05),按照平均等级分数计分有1项胜任特征和长度显著相关(p<0.05)。4.统计两位编码员一致的结果后发现,在胜任特征出现的总频次上优秀组和一般组差异显著,优秀组高于一般组,t=2.354,p<0.05。5.行为事件访谈编码后,在6项胜任特征上,优秀组的平均等级分数得分显著高于一般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它们分别为“自我意识”、“专业素养”、“主动性”、“培养他人”、“分析式思考”、“人际理解力(沟通)”。有另外3项胜任特征上只在优秀组出现,它们是“果断性”、“自我控制”和“专业成长”。6.行为事件访谈所获胜任特征和Spencer胜任特征词典中胜任特征相比,有7项相同,它们是“人际理解力(沟通)”、“专业素养”、“培养他人”、“分析式思考”、“主动性”、“果断性”和“自我控制”;有2项不同,它们为“自我意识”和“专业成长”,作为新增的胜任特征。7.对半开放式问卷收集的胜任特征词进行归类编码后,共得到了11个胜任特征类属条目。按照优秀组提及人数的多少依次为“专业态度”、“人际技能”、“自我意识”、“培养他人”、“专业素养”、“开放性”、“弹性”、“责任感”、“专业成长”、“职业道德”和“亲和力”。它们组成了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理想胜任特征模型。8.半开放式自陈问卷所得胜任特征和Spencer胜任特征词典中胜任特征相比,有4项相同,它们是“弹性”、“专业素养”、“人际技能(亲和力)”和“培养他人”。有5项不同,它们是“专业态度”、“责任感”、“开放性”、“专业成长”、“自我意识”和“职业道德”。9.半开放式自陈问卷中,优秀组提到而一般组没有提到的胜任特征包括“自我意识”、“培养他人”、“弹性”、“责任感”、“专业成长”。这是两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不同之处。可能是一般组可以加强的方面。10.半开放式自陈问卷中,优秀组和一般组都提到的胜任特征包括“专业态度”、“人际技能”、“专业素养”、“开放性”、“职业道德”、“亲和力”。这是两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相同之处。11.行为事件访谈所得实际胜任特征结构和半开放式自陈问卷所得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相比,有5项相同,它们是“人际技能”、“自我意识”、“专业素养”、“培养他人”和“专业成长”,这个数目分别占实际结构和理想结构的55.6%和45.4%。结论1.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实际胜任特征模型为:自我意识、专业素养、主动性、培养他人、分析式思考、人际理解力、果断性、自我控制和专业成长。2.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理想胜任特征模型为:自我意识、专业素养、培养他人、专业成长、人际技能、专业态度、开放性、弹性、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亲和力。3.本研究样本中优秀组和一般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不同之处:自我意识、培养他人、弹性、责任感利专业成长。4.本研究样本中优秀组和一般组理想胜任特征结构的相同之处:专业态度、人际技能、专业素养、开放性、职业道德、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