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是二战后著名的美国戏剧家之一,与同时代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齐名。他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最负盛名。田纳西凭借《欲望号街车》曾获得普利策奖。良好的观众反响确立了田纳西·威廉斯在戏剧届的地位,但也使他极具争议,评论界根据其自身同性恋身份以及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认为他是“道德破坏者”,而事实上他通过其作品对同性恋身份及生存状况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并为其争取平等地位的殷切希望,使其作品具有更深层的内涵。伪装的概念缘起内拉·拉森所创中篇小说《身份伪装》,原意指种族身份伪装,后经迪博拉·麦克道威尔(Deborah McDowell),蒂娜·吉安努里斯(Tina Gianoulis)等学者的扩展研究深入到诸如性别身份研究,文化等领域。伪装可以分为种族身份伪装,性别和性向伪装以及残障伪装。本文运用伪装对《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身份进行分析,通过揭示布兰奇在剧中利用易装,表演神经质进行性别伪装和以建立异性恋的方式进行性向伪装,表明其看似悲剧的疯癫结局并非为悲剧。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剧作家及其作品《欲望号街车》,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伪装视角及其解读《街车》这部文本的合理性,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结构。第二章分别从政治,宗教,私人因素方面阐释作者赋予布兰奇模糊身份的原因,说明主流社会对同性恋弱势群体的打压和作者被压抑的同性恋表达欲望。第三章探究布兰奇真实的男同性恋身份是其伪装成女性的条件,其通过着装易装,表演神经质的方式进行性别伪装,最后说明性别伪装的意义。第四章分析布兰奇以男同性恋身份为起点,与他人建立异性恋的性向伪装,最后阐明性向伪装的意义。第五章为结论,总结田纳西赋予布兰奇模糊身份的原因,而性别伪装和性向伪装为分析布兰奇在文本中的身份提供了有利视角,揭示了布兰奇在文本的伪装动机,方式,结果和意义,反映了作者对同性恋群体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