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域下主流媒体在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的科普传播研究——以《人民日报》两微平台为例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展至今,媒体在沟通官方、医学界与受众中间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疫情的特殊性,涉及到广泛的健康医疗类信息,新闻报道中的科普传播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部分。科普传播不仅传递健康和医学科普知识,也能够起到稳定人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因而了解并把握疫情期间的科普传播情况十分重要。当前关于疫情期间的报道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科普传播等重要领域的专门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选取疫情发展的重要时间段2020年1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这两个新媒体平台的科普传播报道文本,采用框架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新闻框架建构、框架效应和文本特征这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本研究的样本选择和具体框架的构建进行阐述,并对媒介选择、报道时间段选取和样本的筛选进行说明。同时,借鉴学者们构建的报道通用框架和危机报道框架,对报道文本建立起四大类框架,分别是事实框架、说服框架、情感框架和纠偏框架,在框架基础上又建立起八个类目,以期对564篇报道文本建立起较为全面、细化且互斥不重复的框架。其次,利用学者提出的三层次框架理论对564篇人民日报两微平台的疫情中科普传播报道进行框架建构及分析,分别从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上分析高层次框架,从消息来源、报道目的与报道区域阐释中层次框架,低层次框架则分解为报道体裁、文本展现形式、标题长度和频次及报道顺序四方面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对报道倾向和两微平台上的阅读、点赞、评论数量指标分析媒体作用于受众产生的框架效应。最后,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类,呈现出报道文本的特征,加之框架特征的展现,都表现出人民日报的两微平台在报道文本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这两个平台在报道框架上大致一致,均采用了说服框架和事实框架,同时对情感框架和纠偏框架的使用也使报道框架更加多元化。在文本特点上,人民日报的两微平台各自也都注重消息选择多样化。本文还勾勒出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各自报道的框架特点,即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试图构建消息来源丰富、重事实的报道框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则侧重于构建一个重视官方发声和知识传播的报道框架。不同的报道框架对受众的影响不同,反之其形成也是受到受众差异因素的影响。研究还根据疫情期间的科普传播情况做出了思考,认为人民日报两微平台在疫情期间对科普传播的报道也为主流媒体在今后日常的科普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照。人民日报的两微平台注重在疫情期间营造出积极的科普传播的氛围,注重紧跟时事热点,不滞后于新闻时事的时效性科普传播,及时对受众的疑问进行解答;采用新媒体表现形式,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生动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报道;把握两微平台各自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特点,在微信公众号上注重对重要信息的展开重复多次的传播与提醒,引起受众足够重视;同时,在严酷和无情的疫情中也采用了较为开阔的报道视野,拓展科普范围,注重人文关怀,彰显出科普传播的人情味和温度。另外,辟谣及时也是需要借鉴的积极经验。在疫情期间的科普传播中,人民日报两微平台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值得主流媒体吸取经验教训,如对信息核实不足,对疫情后期的科普传播明显减少和对老人和儿童这两类特殊群体的关注程度不够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他文献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爆发。随着患者人数增加、疫情形势的严峻,新冠肺炎成为继非典疫情以来最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期间非虚构写作承担了独特的使命和责任。非虚构写作平台快速关注疫情之下的社会问题,主要采用自述、采访、特稿、口述等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些非虚构写作的文本没有宏大的叙事主题,却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并在舆论场中对冲谣言。本研究将非虚构写作平台划分为三类:一是从国外引入且在
学位
在现代全球化市场中,创新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我国对企业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企业研发支出总量逐年攀升,2015年至今均位列全球第二。然而,高研发投入并未给中国带来与之相符的创新成果产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参与排名的世界经济体中创新能力排名为第14位,科技成果转化率相较世界一流水平仍存在相当的差距。面对目前我
学位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公告,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底基本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使得大宗股权交易的次数和规模逐渐增加,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事件的次数和规模也相应增多。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定价的公允性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当公司的控制权发生转让时,协议转让的价格却仍然与公开市场的交易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的外部投资者相比,公司内部投资者即股东所掌握的有关于公
学位
近年来,“去杠杆”政策是我国“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国企业的杠杆率问题也是学者和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高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乎金融安全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也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较大关注,随着政府债务的不断攀升,债务的投资效率以及债务的偿付风险也受到了社会较为广泛的关注,政府债务的扩张,对于企业部门的影响
学位
股票收益和风险的关系一直是现代资产定价理论研究的热点,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约束比如信息不对称等,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持有充分分散风险的投资组合或者市场组合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市场环境的背景下,收益就不仅仅是与系统性风险有关,而且与股票本身所特有的风险也就是特质风险有关。根据这一点,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特质波动性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国内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特质波动率之谜是否存在以及背
学位
从国际经济形势上看,自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重塑,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经济形势上看,中国经济形势己由过去的长期高速发展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增长的阶段,目前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通过产业升级来带动产业升级,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及未来趋势。产业升级一方面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也是社会资金的部门流向问题,所以其升级调
学位
创新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建立相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更多地依赖于背后的要素驱动和资源驱动,粗放式发展是我国过去四十年发展的重要标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经济发展由资源和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需要。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主体,也是创新发展
学位
众所周知,自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环境和经济形势越发变幻多端,越来越多的意外事件和风险事件发生。针对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部门也发布和调整经济金融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随之提升。一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具备显著的外部性,银行业的风险不仅直接影响到金融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安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银行系统性风险”也成为学界和监管部门的关注焦点。在瞬息万变的
学位
原保监会(现银保监会)在2016年12月13日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对于保险行业全新的要求——保险业姓保,其内涵在于指出保险行业的根本功能在于为客户提供保障,而并非为客户进行投资。投资功能只是保险行业的辅助功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服务和服从于保险行业的根本功能,即保障功能。因此,在银保监会的指导下,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业务定会进行调整以提高保障类产品的占比,终身寿险类的保障业务期望会成
学位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这两项基本国策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稳定高速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中国居民开始将财富投资于风险资产市场,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同样存在家庭“有限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现象,因此各国学者开始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家庭金融理论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同样给我国家庭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男女比例的失衡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