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慢性胸痛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胸痛情况,胸水中IL-1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beta)、IL-6(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 rosis factor-alpha)水平、抗痨治疗过程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胸水的抽液方式及胸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及感染科初诊,同时伴有中-大量胸腔积液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方案及胸水标本,并进行随访。为研究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慢性胸痛与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胸痛情况,胸水中IL-1β、IL-6、TNF-α浓度,抗痨治疗过程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胸水的抽液方式及胸膜厚度等因素的相关性,将其中接受了规范治疗,资料完整,随访满12个月,符合研究标准的87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根据患者已采取的诊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22例经单纯口服抗痨药物治疗,并在超声引导下行胸腔穿刺术抽取胸水;B组:23例经口服抗痨药物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在超声引导下行胸腔穿刺术抽取胸水;C组:21例经单纯口服抗痨药物治疗,并经内科胸腔镜检查后予以胸腔闭式引流术;D组:21例经口服抗痨药物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经内科胸腔镜检查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在患者抗痨治疗第2月、第6月及第12月复查胸部CT,记录胸膜厚度情况,同时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1](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胸痛情况。结果: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抗痨治疗第2月慢性胸痛的相关因素分析:以患者此次随访时的胸痛情况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病程、胸水IL-1β、IL-6、TNF-α浓度及抽液方式等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统计结果显示:胸痛组与无胸痛组患者在口服糖皮质激素、胸膜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胸痛情况、胸水IL-1β、IL-6、TNF-α浓度及抽液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抗痨治疗第6月慢性胸痛的相关因素分析:以患者此次随访时的胸痛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统计结果显示:胸痛组与无胸痛组患者胸膜增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胸痛情况、胸水IL-1β、IL-6、TNF-α浓度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抽液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抗痨治疗第12月慢性胸痛的相关因素分析:以患者此次随访时的胸痛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统计结果显示:胸痛组与无胸痛组患者胸膜增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胸痛情况、胸水IL-1β、IL-6、TNF-α浓度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抽液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访过程中慢性胸痛的发生及影响胸痛评分平均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以患者整个随访阶段的胸痛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统计结果显示:胸痛组与无胸痛组患者胸膜增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研究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胸膜厚度对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抗痨治疗第2月、第6月及第12月慢性胸痛的临床诊断意义:计算不同随访阶段,胸膜厚度对于慢性胸痛的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AUC第12月>AUC第6月>AUC第2月。结论:1.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早期抗痨治疗过程中加用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少患者早期慢性胸痛发生的风险。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不同时期的慢性胸痛的发生均与胸膜厚度相关。3.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膜厚度可评估其慢性胸痛发生的风险,随着胸膜厚度增加,患者发生慢性胸痛的风险增加。4.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访时间越长,其慢性胸痛的发生与胸膜厚度的相关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