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20世纪,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日本战后快速兴起甚至比肩美国,均是长期坚持创新的结果。在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只有依靠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够避免因技术依赖而掉入“拉美陷阱”,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突破是我国实现强国战略必须一以贯之的核心命题。长江经济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决策发源地,依托黄金水道将海岸经济带的长三角城市群、内陆最发达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连接起来,成为我国重要经济走廊和区域性城市集群,在全国区域经济创新格局中尤为重要。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趋严重,针对三大城市群创新空间格局的研究正是在降低区域创新差异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展开。本文首先从“流动空间”理论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尺度上人才流动加速重构城市群创新空间格局,随后,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产业集聚理论出发探寻城市群创新空间分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规律。结合上述理论的系统性论述,我们发现当前文献主要从创新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知识溢出等角度单独进行研究,忽视了空间资源禀赋动态变化的过程,难以认识到空间知识溢出作用于创新空间分异的规律和路径。本文结合地理和经济双向视角对人力资本流动进行研究,在多视角整合的研究框架中形成一个全新的“流动性范式”。其次,为了全面系统的对空间分异特征展开研究,本文随后在此分析框架下运用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经验正交函数和Moran’s I指数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差异明显,其中长三角地区稳定的空间结构呈现“Z”形结构;长江中游地区稳定的空间结构呈现“三足鼎立”的核心外围结构;成渝地区稳定的空间结构呈现双核结构,并且三个城市群均表现出不同方向的迁移离散态势。与此同时,三大城市群间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模式,不同指标下的创新水平表现出不同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然后,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对这些空间特征出现的原因做出解释。通过运用2007-2016年三大城市群70个地市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了R&D人员区际流动对城市群创新的影响。首先在修正人口迁移引力模型下,实现对R&D人员流动的测度,随后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核心解释变量对城市群创新的直接效应,并且对三城市群分别进行了检验。其次建立中介效应模型,结果显示R&D人员流动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累积和产业集聚渠道,促进城市群创新水平的提高,表明了R&D人员流动影响城市群创新空间格局的中介路径。结合基准回归结果和中介效应,本文分析了内部驱动机制和外部驱动机制在三大城市群创新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根据前文分析的三大城市群创新空间分异特征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并结合三大城市群当前发展现状引申出几条建议,以及针对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