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疲劳寿命分析新方法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实际中,许多零部件都在复杂多轴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工作,因为多轴低周疲劳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对多轴低周疲劳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因此对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疲劳破坏的本质,并借鉴目前应变能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塑性应变能-拉应力耦合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回顾了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的主要方法,系统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  2.将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引入疲劳分析中,解决了多轴复杂加载条件下不能获得应力、应变响应历程的困难。  3.根据对塑性变形微观机理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拉断形式的微裂纹萌生条件,在新的基于塑性应变能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引入了最大拉应力,体现了多轴及非比例作用的影响,并且使疲劳寿命预测公式具有了明确的物理意义。  4.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提取的相关数据对GH4169铝、SAE1045钢以及S460N钢的寿命进行预测,并与F-S模型和S-W-T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预测结果显示,本文模型对铝合金材料和低碳钢材料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对多轴加载路径和材料种类都有很大的适用范围,且模型参数比其余两种方法更容易计算,因此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电网负荷的持续增长、环境监管的愈加严格,以及电网规模的扩大、结构和运行的日益复杂,电网中影响其稳定运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电网故障引起大规模停电事故的风险亦有所升高,信息的大量涌入更给运行人员及时有效地分析故障、恢复供电带来了困难。因此,通过在变电站建立事故分析系统,有效精简上传信息,并辅助运行人员进行分析决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对运行及保护人员的需求作了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应
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不仅可以缩短故障的查找时间,及时恢复供电,而且还能及早发现输电线路的薄弱环节,有效地降低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精确的故障测距具有极大的社会
跑不上1公里就会气喘不已的现代人也许根本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的祖先也像我们一样“四体不勤”,那么我们到现在可能还只是类人猿.rn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在从类入猿演化到
利用物理量耦合把一种物理量信号转换成另一种容易识别的信号或者把一种控制信号用另外的物理量信号表达出来是传感器/致动器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力/电耦合传感/致动效应和电/
近年来,风力发电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在电网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力系统对并网风电场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其中较为严格的是风电机组的故障穿越能力(Fault Ride Through,FRT)。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因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功率可解耦控制成为目前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本文对DFIG的故障穿越能力展开较为详细
学位
(铁47cm×30cm×15cm 2000)在空间中构造一个永恒的凝定,以雕、塑、锻的线面交织,以材料语言的特质和形体的力量表现灵魂,是逐步由意象向抽象过渡的重要因素。熊秉明先生的《
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以及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发展,不仅带来功角稳定问题,也容易引起电压失稳。电压失稳往往发生在接近极限负荷时,当负荷突然增加相当小的数量,系统电压便会急剧下降甚至失稳。而计算系统中各节点的PV(QV)曲线可以形象地显示电压安全性的两个重要参量负荷点的临界电压和极限功率,指示各负荷节点维持电压稳定性能力的强弱。本文采用延拓法解连续潮流进而追踪整条PV(QV)曲线,对其中关键的预估校正技术
该文利用模糊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智能理论方法,对结构系统辨识、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体系、磁流变阻尼器、大跨斜拉桥振动控制以及斜拉桥索力优化控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振
push-ove分析方法正逐步成为一种分析结构地震性能的新方法,它避免了以往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繁琐,又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它将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地震反应谱结合起来,是一种简单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