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杂阿含经》的原始佛教思想简论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is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含经》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文献记录,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是反映佛陀在世时说法面貌的根本经典。近代研究认为《杂阿含经》是四阿含经中最早出现的。本论文基于汉译《杂阿含经》讨论了有关原始佛教思想的十二个问题:  1.佛陀出家的目的:被认为是寻求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等生命现象的无常而出家,是一个负向的表达。  2.佛陀是克服超越了生命中的贪欲、疑惑、不觉等烦恼法而获得了正觉。  3.佛陀确立了佛教的一个特别传统——“法依”,这意味着佛法不认为有绝对主宰者、创造者,宇宙万有的法则是因缘法则。“法”不是外在的权威,“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4.佛陀对形而上哲学思辨问题采取了置而不论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脱人当下的烦恼、痛苦、恐惧。  5.“四谛”和“十二因缘”法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对缘起法的阐释逐步转向“法”的“空性”本身,导致这一转变的是“无我”的内证。  6.佛陀认识人生为“苦”,此“苦”的概念如同孟子言人之“至善”,乃就人生之无常本质的根本性或绝对性而言,并不否认人生有乐。  7.“无我”有二义:一是理论上以因缘法而分析的无常而无我,这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流行的“梵我论”和“灵魂说”。二是作为禅观实践原则和方法的无我,这是“无我”的真正涵义。在大乘中,发展为“空性”概念。  8.中道是佛陀教法的一个特点。此有二义:一是如实的中道,即由缘起法体现的无常、无我和空;二是次第的中道,即八正道及三十七道品为代表的解脱的道路。  9.佛陀肯定人世间的幸福,认为个人的幸福及其生存环境与每个人造作的善恶业行为密切相关。佛陀对人世间幸福的关怀是立足于每一个人幸福实现的基础之上,这可以看作是佛教伦理的根本原则。  10.就生死的角度而言,佛陀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缘。佛陀重视的是当下修因,而不是死后如何。  11.在佛陀时代,人天乘不仅受重视,而且是被大量讲述的法义,是佛法的首要基础。由人天乘的转胜增进,进达究竟解脱,是原始佛教的道次第。  12.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解脱”与“流转”的不同。佛教的出世间并不是隔绝于世间之外的另一个超越的出世间,而是植根于世间但又高出于世间。佛陀对如何看待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问题可以说是中道的。
其他文献
对话已成为20世纪乃至21世纪理论研究的趋势。对话的观点认为,透视文学的眼光应是多角度的,文学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这些不同的面貌又是文学所特有的生存样
现在的音响和家庭影院系统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音箱系统可配上另一国的前级和功放器材,组成一套“国际化”的发烧音响或家庭影院系统。但这里介绍的这套器材却源于一个国
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语言哲学特色及其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邓小平理论主要具有以下三点语言哲学特色:(一)鲜明的日常语言特色。邓小平理论是来自生活世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免疫因素引起,但长期以来缺乏理想的抗体检测方法。本文采用~(125)I标记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直接与患者血小板表面的IgG(PA IgG)结合,而后在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杜威对哲学基础概念经验的改造。杜威通过论述“经验”所蕴含的统一意义指出,活动和效果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任何本体论的分裂主要是由于研究者
文言文学习,虽然从初中已经开始,但对中职学生来说,文言文仍然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只是因为文言文阅读属于高职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所以选择升学的职校学生还是不得不一句句
期刊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了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他认为劳动是人的创造性本质,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来确证自身的存在
采用巯基丙酸(MPA)做稳定剂,在碱性介质中合成水溶性好、半峰宽窄、颗粒分散均匀的碲化镉(CdTe)量子点。在双硫腙存在的情况下,根据CdTe量子点荧光强度的恢复程度与铅离子浓
目前,耳机圈的一个趋势是模拟输入的纯耳放产品发展停滞,而新冒出来的多数是内置解码、具备数字输入口的“解码耳放”。此类产品不仅可以通过USB接到电脑上使用,还可以插U盘或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