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霍林河南露天矿为研究区,利用该区1986年、1996年、2008年、2013年四期遥感影像,在ENVI5.0、ArcGis10.0及Fragstasts4.0软件支持下,分析矿区近27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而研究开矿导致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在1986-2008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2008年后,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工矿仓储用地取代草地成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初期与末期草地的面积占比为73.42%、24.41%,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占比为21.85%、72.26%,其中压占土地于1996年后占总采矿用地60%以上。2.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速度方面分析,研究区内草地、林地面积呈现减速减少的趋势;耕地呈先加速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点;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增速逐渐减缓。土地利用程度提高,综合指数由246.62提高到345.74。3.研究区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所以工矿用地主要以挖损、压占、占用草地为主。研究区内于1984年投产以来便开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研究区初期复垦率最高为1.6%,末期复垦率最低为0.81%。4.从斑块水平、景观水平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内斑块总量增多,联接度、凝聚度下降,相对应的景观破碎性、景观多样性呈现增加的趋势,景观格局的稳定性逐渐下降。5.通过计算得到的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作用下,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风险指数由1986年的1.1999增加到2013年的1.4599,但土地复垦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风险指数增加的速度。6.为实现矿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控制工矿用地规模、及时复垦并加强对复垦土地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