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用三维CT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前内侧入路AM(anteromedial)和经胫骨隧道入路TT(transtibial)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及位置进行比较,探讨股骨隧道位置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回顾性指导临床关节镜下ACL重建,提高术中定位的准确性及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为选择更优的ACL重建术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骨科采用关节镜下同侧自体股薄肌肌腱、半腱肌肌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62例,其中60例患者完成1年以上随访。根据建立股骨隧道时采用的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内侧入路组(AM)[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9~45岁,平均(32.55±7.06)岁;半月板损伤15例,随访时间(13.87±1.34)月]与经胫骨隧道入路组(TT)[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19~45岁,平均(33.48±6.73)岁;半月板损伤13例,随访时间(14.24±1.21)月]。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均采用统一的康复锻炼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后一周内均行CT三维重建检查。采用Bernard的“四格法”进行测量,在三维CT图像上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的夹角,准确测量并计算股骨隧道内口中心到股骨外侧髁后缘的距离及占股骨外髁前后径的百分比,测量并计算股骨隧道内口中心到髁间窝顶的距离及占髁间窝高度的百分比。在末次随访时行Kneelax3检测及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IKDC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运动水平,并作统计学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股骨隧道长度、股骨隧道与内外髁连线的夹角测量结果:前内侧入路组分别是(38.90±2.53)mm、(38.39±3.19)。;经胫骨隧道组分别是:(51.21±4.06)mm、(52.24±4.06)。,前内侧入路组的股骨隧道长度及股骨隧道与内外髁连线的夹角均小于经胫骨隧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隧道内口中心到股骨外侧髁后缘的距离占股骨外髁前后径的百分比、股骨隧道内口中心到髁间窝顶的距离占髁间窝高度的百分比:前内侧入路组分别是(30.61±1.57)%、(28.17±2.65)%;经胫骨隧道组分别是:(39.89±2.04)%、(19.96±2.27)%,经前内侧入路建立的股骨隧道在髁间窝外侧壁上的位置比经胫骨隧道建立的股骨隧道位置偏后、偏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IKDC评分:前内侧入路组分别是(92.77±3.58)分、(93.77±3.40)分;经胫骨隧道组分别是:(91.66±2.77)分、(93.17±2.21)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Kneelax3检测:前内侧入路组为(4.31±0.50)mm;经胫骨隧道组为(4.46±0.51)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移试验:前内侧入路组28例为阴性,3例为弱阳性;经胫骨隧道组20例为阴性,9例为弱阳性,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ACL重建术中经前内侧入路建立的股骨隧道比经胫骨隧道建立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经前内侧入路建立的股骨隧道在髁间窝外侧壁上的位置比经胫骨隧道建立的股骨隧道位置偏后、偏下,术后可以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尤其是在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方面,经前内侧入路优于经胫骨隧道入路。三维CT能够再现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骨隧道,能多方位观察骨隧道并进行客观定量测量,能回顾性指导临床关节镜下ACL重建,提高术中定位的准确性、韧带重建的成功率以及重建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三维CT可作为评价ACL重建术后的行之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