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校园网络设计及教育应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迅猛的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借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东风,各高校纷纷将“数字化”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学校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各高校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用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 所谓信息化校园,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网络平台。它以校园网为基础,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应用化为特点,以校园信息充分数字化,学校充分网络化为基本目标。所谓校园网就是指在校园范围内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网,并且与Internet连接,在教学资源建设、综合信息服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校园信息化。 然而,在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同时,人们又感到“信息化”的工作方式存在各种不足,这些不足越来越影响到校园信息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各种教育信息管理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性差,信息通讯存在“鸿沟”,信息交流不便;各种教学资源存储模式多样化,各相关资源的相互引用和互操作性差;在信息发布方面,存在信息发布和信息认证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校园网络进行现代化教学,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题之一。 本文在分析现有校园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主线,分析并抽象出现有校园网络的一般组成,结合信息共享机制、资源共享原则和优化服务原则,讨论了校园网络的整体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校园网络中数据的存储模式、共享方式、校园网络安全和信息认证方式、教学资源的存储和教学环境进行详细设计。最后,讨论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讨论了校园信息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I一IESIS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现有校园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在分析现有校园网络的一般组成的基础上,从校园网络的服务对象着手,对基于信息共享的校园网络进行了总体设计。 第三章主要结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涉及到高等院校的规范化数据,提出了数据核心子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校园网络中的数据存储进行了设计。 第四章分析了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信息共享的模型,并提出了信息共享三种解决方案。 第五章论述了校园网安全设计中的主要技术,并对校园网信息认证进行了设计。 第六章主要讨论了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络的自扩充分布式教育资源的存储方案,并设计了其存储示意图和拓扑结构图。最后,讨论了基于校园网的主要教学环境。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基于校园网络的教与学的活动,着重讨论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包括讲授型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其他文献
针对大型成品油库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较先进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光纤传感监测设计方案.具体介绍了由光纤液位计、光纤高位报警器和光纤温度传感器以及ADVANTECH工控机构成监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高灰分纸张生产条件,探讨以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包覆的研磨碳酸钙的使用技术,研究其组合对纸张强度指标的提升效果以及可能导致的对生产系统的影响。
介绍了顺磁式氧分析仪在丙烯腈装置中吸收塔入口处工艺物料(气相)中的氧含量测量的实际应用,对于分析仪在调试及装置试车过程中,由于分析仪水洗罐排液系统直接引至工艺排污(P
介绍了基金会现场总线网络的基本结构和构成总线网络的主要部件以及各自的技术规范.并详细叙述了现场总线区域设计;网络结构和设备配置的规则;工程图表示方法等有关现场总线
顺序控制为工业系统控制常用的一种编程方法,可使生产过程变得简单有序。本文介绍了顺序控制的表达规则、执行过程。应用ECS700系统实现造纸生产助剂系统的顺序控制。
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HPH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试验组(
今年“中国造纸企业20强”的2019年收入总额达到了近4796亿,与规模以上造纸生产企业主营收入总额相比占62.7%,虽然20强的收入总额同比上年有小幅下降,但占比却同比上升;纸和
目前国内外正大面积推广应用阿维菌素农药,但有关阿维菌素在环境中一些重要行为如微生物降解、土壤表面的光解及其降解机制和土壤吸附特性等问题尚未见报道,相关研究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开发出来,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信息系统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继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