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育是关系社会民生的一项重要事业,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新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不仅降低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经济成本,同时改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农村家长深刻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为了子女将来谋得高收益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农村家长越来越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比例。当前城乡教育差异比较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关系社会民生的一项重要事业,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新城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不仅降低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经济成本,同时改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农村家长深刻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为了子女将来谋得高收益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农村家长越来越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比例。当前城乡教育差异比较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仍旧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家长在经济收入水平提高情况下,增加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本文旨在以湖北省A镇农村学校为例,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在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改善情况下,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政府、学校、家庭角度分析问题原因和提出建设性意见。
农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家庭教育费用支出中重经济轻情感;家庭消费结构中教育费用支出比重不合理;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效果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等问题。为规范农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行为,从政府、学校和家庭方面提出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改革中考评价方式;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育人素质;合理分配家庭教育费用支出结构;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传统的孤立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所处学校这个场域中的教师专业合作问题。教师在学校中,基于专业发展的合作要求,需要建立专业合作的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共享,培养教师专业合作文化氛围。本研究选择中学教师专业合作为研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对大学生发展和学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特殊群体,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专业定位对于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交汇、信息革命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深入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合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但与此同时,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深入人心,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进一步催化了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对策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开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小学生在校时间明显缩短,而现阶段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为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地带存在“真空”监管难题,小学生课后的接送、看护与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类课后托管服务应运而生。由于市场托管机构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逐渐暴露出收费混乱、师资不稳定、托管质量差等问题,家长对安全优质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怀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家长普遍呼吁政府能够担起职责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兴国战略、实现科技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此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数额大,受资助对象广泛,且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广受社会关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的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国内对此项工作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亟待从专业角度加强研究,使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以便
在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成为现代大学内部“共同治理”的应有之义。虽然许多高校已出台不少举措,使学生在高校管理方面有一定程度参与,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呼吁尝试阶段。因观念更新不够,制度保障不力,方式渠道不畅,学生参与依然较少。目前学术界已有许多理论研究,探讨如何将学生这一参与主体融入高校共同治理中,但参与的进程较缓慢,成效不明显。在行为科学中,计划行为理论已被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为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往更高层次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通过物理手段填平数字鸿沟的同时,更应关注弥合学生在技能和使用方面的鸿沟,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从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笔者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
在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生“减负”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减轻小学生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减负”问题已延续数十年未有根本性改观,“减负难”似乎已成不争事实,那么,“减负”究竟难在哪里?其主要“症结”是什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减负”的出路又在何方?对
建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成就。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仍然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小规模教师不能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农村学生生源持续流失,农村小规模学校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解决布局调整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距离较远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困难,使得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迅速成长起来。寄宿制小学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但寄宿制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2018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小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基础教育相关学校逐渐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新型教育形式,是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2012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2016年被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中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地方研学政策也陆续出台,研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