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rj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和前卫,也是抗击日军进攻的前沿,同时与国民党晋军驻区相邻。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斗争与合作的形势并存。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政权,为了巩固根据地,抵御敌人的军事威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教育运动。在抗战时期,晋西北根据地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也是各种势力交错复杂的敏感地带。所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对坚定群众的革命立场和抗日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各村庄里识字的人寥寥无几,广大农村几乎是一个文化荒漠。这种状况,同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反击日寇的封锁和侵略的现实状况,是完全脱节的。因此,在抗日根据地开创和发展时期,普及社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就成为共产党各级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共八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从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五方面对选题缘由和前人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介绍。本文的第二章到第八章为正文部分,共六章,主要内容是: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社会教育的背景。首先,结合历史档案和报刊资料展现晋西北在社会教育开展前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其次回顾了晋西北根据地的创建;第三章,以教育史资料为依据,介绍了晋西北根据地在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针新民主主义教育和晋西北政权建立之初颁布的一系列关于社会教育的计划、条例,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组织机构;第四章,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抗战时期社会教育的起步和深入开展的情况;第五章,是以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个受众群体为个案,从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开展情况等方面对根据地社会教育的受众群体进行研究;第六章,从社会教育对人民的抗战决心、抗战技能、政治觉悟、生产积极性、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阐述社会教育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效果;第七章,正视社会教育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第八章是结语部分,全面总结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的发展概况。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是共产党领导的战时状态下的革命动员教育,它兴起于广大乡村文化的荒漠上,遵循着为抗战服务、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基本原则,有力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民众文化素质,改变了一些陋俗与不良传统,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调动了民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为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了干部人才,促使党完成了发动群众的任务,达到了领导乡村,在乡村建立党的政治秩序的目的。本文根据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文献报刊资料,运用区域史、实证分析等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开展的背景、深入的各个层面以及教育的内容、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社会教育在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文化运动、政治攻势,对支持抗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全新的时代境遇及严峻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必须积极构建以"个体—社会"
我国的一些实验室,特别是建设工程类的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往往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而"5S"管理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办法."5S"管理不仅可以营造安全、舒适、明亮的检测
依托美丽乡村及现代化的观光农业休闲园,开展以生态观光、采摘、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成为罗甸县木引镇的脱贫良方。
蚕豆的播种期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之间,采收期一般在第2年的9月下旬—10月上旬,但是蚕豆非常容易发生一种叫根腐病的病症,严重影响了蚕豆的增产与增收。本文对蚕豆根腐病
<正>本文从劳动法的视角出发,对柔性退休人员与单位之间形成的用工关系进行准确界定,并对企业使用柔性退休人员提出若干操作建议。2010年10月1日起,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正>"小先生制"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首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先生制是叫小孩教小孩,小孩之间互相学习,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认
会议
现阶段中国的农业已经逐渐走向集约化的道路,相应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相对完善,但是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农田水
目的探讨手术室器械组的科学管理方法.方法根据器械组在工作中存在仪器准备不足的问题.建立各专科器械常规本,将仪器名称、规格、数量、要点写上.强化训练以及在工作中贯穿"5
本文通过对中国烟草行业政府规制的实质及其核心的分析,指出了八十年代以来烟草价格和烟草税制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政府在今后的烟草行业规制中应该逐步放松规制,以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然而,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