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湿活血方对高尿酸致血管内皮损伤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高尿酸血症是当今中老年常见病,病因多样病机复杂且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可导致各类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生,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目前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学说繁杂,现代医学治疗多为对症治疗,降低尿酸,消除临床表现为主。但西医用药副作用大,不容忽视。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治病必求其本,通过整体调节机体气血的运行,阴阳的平衡,增强自身御邪功能,注重高尿酸血症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清利湿热浊毒,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疗效和优势也日益得到国内外多学者的肯定。本课题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医师多年的经验方总结创制而成利湿活血方,功善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化瘀散结,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浊瘀互阻型高尿酸血症。在降低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血清尿酸的基础上,以尿酸对血管内皮功能的直接损伤进而引发机体广泛损害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包括文献的整理和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炎症因子血管舒缩因子等的影响,进而探讨利湿活血方治疗高尿酸血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效机理,揭示其立法组方优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合理、有效依据。方法本实验研究利湿活血方含药血清对经高尿酸处理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影响,研究高浓度尿酸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验证高尿酸血症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利湿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以及拆方1组、拆方2组共9组,分别从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细胞黏附因子、细胞舒缩因子和基于P38-NF-κB-MCP-1路径的相关炎症因子并采用CCK-8、AnnxinFITC/PI、ELISA、硝酸还原酶法、RT-PCR和WB等方法分别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HUVEC活性及凋亡的影响1.1不同尿酸浓度对HUVEC活性的影响1.1.1不同尿酸浓度作用于HUVEC细胞24小时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尿酸浓度大于等于20mg/dl时OD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1.1.2不同尿酸浓度作用于HUVEC细胞48小时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尿酸浓度大于15mg/dl时OD值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1.1.3不同尿酸浓度作用于HUVEC细胞72小时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尿酸浓度大于等于15mg/dl时OD值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1.2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活性的影响1.2.1当含药血清浓度为5%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组高尿酸浓度模型组细胞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与20UA模型组相比,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40UA模型组相比,阳性药苯溴马隆和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1.2.2当含药血清浓度为10%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组高尿酸浓度模型组细胞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P<0.01);与20UA模型组相比,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与40UA模型组相比,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1.2.3当含药血清浓度为20%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组高尿酸浓度模型组细胞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与20UA模型组相比,阳性药苯溴马隆组合利湿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40UA模型组相比,阳性药苯溴马隆和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1.2.4经高尿酸处理24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以及拆方2组细胞活性明显上调(P<0.05,P<0.01)。1.2.5经高尿酸处理48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和利湿活血方中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上调(P<0.05,P<0.01)。1.2.6对经高尿酸处理72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利湿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上调(P<0.05,P<0.01)。1.3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凋亡的影响1.3.1经高尿酸处理24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01);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和拆方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调(P<0.001,P<0.01,P<0.05),四妙丸组和拆方1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湿活血方两个剂量组相比,中剂量效果优于高剂量;与利湿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四妙丸组有差异(P<0.05)。1.3.2经高尿酸处理48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调(P<0.001,P<0.01,P<0.05);与利湿活血方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在降低细胞凋亡率上效果更为明显。2.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黏附因子的影响2.1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分泌sICAM-1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经高尿酸处理后,模型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中sICAM-1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细胞上清液中sICAM-1含量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阳性药降低效果最为明显,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降低趋势较中剂量组明显,两个拆方组降低趋势均明显于拆方组;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以及拆方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2.2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 ICAM-1mRNA和VCAM-1mRNA表达的影响2.2.1对ICAM-1mRNA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CAM-1mRNA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ICAM-1mRN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中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全方两个剂量组均优于其他给药组,拆方1较拆方2为好;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以及拆方1、2组有差异(P<0.001,P<0.05)。2.2.2对VCAM-1mRNA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VCAM-1mRNA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VCAM-1mRN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下降最为明显,全方两个剂量组降低VCAM-1mRNA表达均优于其他给药组,拆方2较拆方1为好;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以及拆方1、2组有差异(P<0.001,P<0.05)。2.3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 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经高尿酸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均出现上调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ICAM-1和VCAM-1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在ICAM-1蛋白方面四妙丸组,利湿活血方中剂量组以及拆方2组下调最为明显,在VCAM-1蛋白方面利湿活血方中、高剂量组下调最为明显。3.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HUVEC NO、eNOSmRNA、ET-1mRNA表达的影响3.1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分泌NO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O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N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苯溴马隆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给药物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上调最为明显;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和拆方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01)。3.2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 eNOS mRNA和ET-1mRNA的影响3.2.1对eNOSmRNA表达的影响:经高尿酸处理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NOSmRN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个药物组eNOSmR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除四妙丸组以外,余给药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利湿活血方全方两个剂量组差异不明显;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及拆方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3.2.2对ET-lmRNA表达的影响:经高尿酸处理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T-1mRN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个药物组ET-1mR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及拆方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4.利湿活血方及其拆方对经高尿酸处理的HUVECP38、NF-κB、COX-2、MCP-1基因表达的影响4.1对P38MAPKm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38MAPK mRNA含量显著上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P38MAPKmRNA含量明显下调(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全方两个剂量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拆方1组在降低P38MAPKmRNA含量方面作用优于拆方2组;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和拆方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4.2对NF-κBm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F-κBmRNA含量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NF-κBmRNA含量明显下降(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全方两个剂量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拆方1组在降低NF-κBmRNA含量方面作用优于拆方2组;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和拆方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P<0.05)。4.3对MCP-1mRNA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MCP-1mRNA含量显著上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组降低MCP-1mRNA含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给药组MCP-1mRNA含量显著下调(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全方两个剂量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拆方1组在降低MCP-1mRNA含量方面作用优于拆方2组;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和拆方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4.4对COX-2mRNA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OX-2mRNA含量显著上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COX-2mRNA含量明显下调(P<0.001),其中利湿活血方全方两个剂量组降低趋势最为明显,拆方1组在降低COX-2mRNA含量方面作用优于拆方2组;与利湿活血方高剂量组相比,苯溴马隆组、四妙丸组和拆方1、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文献复习与实验研究,结合利湿活血方的中医功能主治,进行了相关现代药理实验研究,揭示了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创制的中药利湿活血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和优势所在,探讨了以清热利湿消除病因为主的拆方1和以活血化瘀保护机体为主的拆方2在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对整体治疗效果的贡献,阐明其保护高尿酸血症细胞模型血管内皮的机制,为提升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又称为“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明显相关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的慢病之一。李跃华教授一直致力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与治疗,强调骨质疏松症在老年既是衰老退化的生理性疾病,也可以是代谢性疾病、多种肾病的合并症
目的:通过研究在不同静水压压力下益肾活血通络方含药血清对髓核细胞NF-κ 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以期能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益肾活血通络方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可能疗效机制及作用靶点。方法:无菌环境下取下新西兰大白兔胸腰段髓核,体外传代培养兔椎间盘髓核细胞至第3代,设置体外不同静水压加载干预模型,随机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压力干预组及压力+中药血清干预组,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设备观察椎间盘髓核细胞形
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笔译实践报告,原文文本《小生活》(节选)于2015年出版并入围《纽约时报》年度100部畅销书。本篇翻译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此次翻译任务和原文小说文本的介绍,以及翻译实践的具体过程。首先,笔者在第一章中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原文文本以及该报告的意义。然后在第二章中描述 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具体过程。在第三章中,笔者对归化异化策略,以及小说类文本做了简要介绍。在 第四章中,笔者通过案例分析,
乳酸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乳酸菌胞外多糖的产量普遍较低不利于进行工业化生产,提高乳酸菌胞外多糖产量逐渐成为国内外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提高乳酸菌胞外多糖的产量,人们筛选高产乳酸菌胞外多糖的菌株、优化菌株的培养条件、改善胞外多糖提取条件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乳酸菌产糖机制。本实验室前期从西藏地区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
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Br.或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温,归肝、肾、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之功效,是中医补肾、壮阳、固精之要药,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和药理活性,被广泛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菟丝子药用历史悠久,且炮制历史悠久,古代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酒制法、盐制法、炒
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村级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村庄的善治。村级治理事关“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党和国家系列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乡村基层和谐与稳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务的发展,有助于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管理制度的转型。村民作为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自治的参与主体,没有广大村民的参与,村级治理将难以有效进行。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数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分析,预计2030年,全球DM患者人数将比2000年翻一倍,预计将达3.80亿。中国DM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中国DM人数约为3980万,2010年DM患者已有超过9240万,中国成为全球DM第一大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DM人数将达到
苜蓿白粉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病害,分布于世界各地苜蓿产区,直接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优质生产。我国有关紫花苜蓿白粉病基础研究相对匮乏,尤其是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基础特性及病害对品质的影响等缺乏系统研究。为了摸清这些问题,本研究以盆栽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对宁夏地区紫花苜蓿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发生规律、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侵入苜蓿叶片的超微结构以及对其生理和品质影响进行了系统
宁夏南部山区时而发生季节性干旱,而且经过连年的旋耕,使得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水分利用效率低且不稳定,单产偏低,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引进广西农科院研制的粉垄耕作技术,以青薯9号原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四种不同耕作深度的粉垄/传统耕作(传统耕作20cm、粉垄30cm、粉垄40cm、粉垄50cm),四种不同覆膜(不覆膜、白膜、黑膜、渗水地膜),探究不同粉垄深度与覆膜对土壤水分利
银行信贷业务要进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较为系统和综合。在信贷业务中对公信贷业务较为重要,因此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文章对GZ银行会展支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基础,以GZ银行会展支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GZ银行会展支行目前信贷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信贷风险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