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经济衰退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经济社会空间分布的普遍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也一直是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对河南省乡村振兴进行定量研究,本文基于ESDA空间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结合GIS技术,以河南省四大经济区为区域划分标准,选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区)为研究单元,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大项作为乡村振兴分析指标,来分析河南省乡村振兴各项指标的空间格局、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特征。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研究三个方面: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及t检验研究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利用GIS自然分裂法研究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分布状况;运用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进行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关联性分析。第二章节系统介绍乡村振兴空间关联相关概念及文章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研究区乡村振兴现状进行概述,主要对河南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以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第四章主要列出了文章分析涉及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构建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选取研究单元以备后续研究分析。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对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的系统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振兴发展程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并分析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四大经济区乡村振兴实施成效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中原城市群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豫西豫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处于落后地位;(2)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呈现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中原城市群地区以及豫北地区形成了乡村振兴水平高值“热点区”,豫西豫西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呈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边缘化落后现象。最后依据区域空间发展特征提出培育新型增长极、提升重点功能区、构建省界发展带、串联四大经济区四点政策性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将空间统计学理论和空间关联度分析应用到乡村振兴区域分析中来,定量、定性且直观展现了空间可视化的乡村振兴分析。通过对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表示,能够直观的看出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集聚特征;接下来的局部自相关分析也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局部关联性的定量化表示。基于区域乡村振兴空间集聚特征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地区之间潜在的区域社会经济关联性,可以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空间结构调整、实施空间调控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