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济南以自开商埠为契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近代化进程。民国之后,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迁的背景下,济南文化娱乐业在沿袭传统、吸纳新质、杂糅中西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商品经济为导向的近代文化娱乐市场,并在随后的几十年的曲折发展中,将各种文化娱乐样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清朝时期传统娱乐市场相比,民国时期济南的文化娱乐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国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的分析,还原文化娱乐市场在组织构成、空间演变、竞争业态、政府管控等方面的基本概况,并分析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作为近代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文化娱乐市场的近代化转型是研究城市发展的一个独特的侧面。济南是山东首府,货物航运的重要码头,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交汇点。凭借这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优势,济南的文化娱乐市场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民主思潮传播和大众传媒普及的催化下,展示出不同于封建时期的新的时代风貌和历史特点。在民国济南的市场架构中,文化娱乐业逐渐发展成为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共同发展且相互独立的行业。娱乐机构、娱乐场所、观众和艺人是近代文化娱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益目标代替了传统的伦理、身份、等级的价值判断标准。封建社会中只有有特权的人才能享受文化娱乐的贵族文化消费模式,发展为以利益而非身份等级为决定因素的近代化文化娱乐消费模式。文化娱乐市场的中心活动空间逐渐朝着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备的商埠区转移,最终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济南文化娱乐市场曾相当活跃,这与社会环境、政府主导意识密切相关。北洋政府、战前国民政府和战后国民政府通过注册备案、内容审查、场所管控、赋税征收等举措对文化娱乐市场进行管控,并初步建立起了文化娱乐行政管理体系。国民政府还建立了政府官员主导的半官方娱乐机构——进德会,试图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引导民众进行正当娱乐。政府的每一种举措都经历了尝试、探索到定型的过程。虽然这其中不免有反复和倒退,但整体来看,政府对济南文化娱乐市场管控职能、管控体系的探索过程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这都给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益。珍视、总结和汲取这些历史教益,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乃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