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谚的早期形态及发展脉络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谣和谚是两种起源甚早且具有群众性的文学形式,由于有一定同源性和较大相似性,通常被合而称之。谣谚源远流长,生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化价值。中国古代谣谚萌芽于邈远的夏商之世,发展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汉代后更是蔚为大观,达到谣谚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本文拟将谣谚置于早期口传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谣谚与其他相似的口传文体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分期论述先秦两汉谣谚的特点,梳理早期谣谚和诗歌的发展演变轨迹,同时以谣谚为切口管窥先民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尚。
  绪论部分从整理和研究两大方面对古代谣谚(尤其是先秦两汉谣谚)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和概述,总结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薄弱之处:谣的相关研究较多,常与诗歌研究纠缠在一起,谚的相关研究较少;对于谣谚与其他文体间关系的挖掘尚显不足;谣谚的断代研究较多,历时性演变的研究较少,个别论文流于泛泛的谣谚列举和赏析,未能突出“变”的轨迹。这给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可能。
  正文部分拟分为六章。前两章是对谣谚的整体性概述,其中,第一章从“谣”、“谚”的字义出发,结合二字在文献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及谣、谚的形态,探讨谣、谚的定义及文体特征。可以看到,谣和谚均具备口传性、群众性和流行性,不过谚的流行包括共时和历时的流行,流行性更强。二者同大于异,甚至有一部分谚是由谣而来,因此可以合而观之。第二章探讨作为口传文体的谣谚和言、语、诵、诗等相似文体间的联系,以及谣谚在生成和传播方面呈现出的区别于其他口传文体的特征。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先秦两汉谣谚的分期论述,分为周代以前、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谣谚在题材内容、修辞艺术、结构体式等方面的特点均作了详细分析,同时结合该阶段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探讨这些特点的成因。可以看到,周代以前的谣谚留存数量较少,内容涉及生产劳动、个人家庭生活和政治社会生活,体式尚未固定,与其他文体的界限不分明,总体直白质朴,但已有简单的修辞。西周至春秋时期,谣谚迅速增多且得到广泛称引,时政类谣谚批判性较前代更浓,且出现谶谣;比兴、对偶、借代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更加纯熟;体式以四言体为主,但在篇章构造上少有像《诗经》那样整齐、复沓的章段;春秋中后期长句增多,成为楚辞体的先声。战国时期,出现了单纯从人物才能或特质出发来品评人物的新题材,以及长句对偶、排比对偶的新句式;四言句仍占主流,同时,长句显著增多,三言句与其他句式配合成篇,形成汉代大量出现的一种谣谚句型的雏形。秦汉时期,谣谚的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析字、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时有出现;四言体仍然占据相当大比例,三、五、七、杂言体的数量显著增加,其意义节奏、押韵方式等都对五、七言诗产生影响;“诗妖”、“荧惑化童”等较早的谣谚理论也萌芽于此时期。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的非虚构写作“现象级”躁动始自2010年。先是由文学界《人民文学》杂志发起,随后成为多学科响应以及社会与技术“双轮驱动”互动共构的特有景观,这使得“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无论是边界和路径都有了明显改变,十年之间,非虚构写作被裹挟着成为互联网时代原生内容产品,已经具备了特有的“写作姿态”和“文体形态”,成为典型的“实践文本”,形成了跨界“文学共同体”。  非虚构写作是一个具备多元
本文以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世家》为研究对象,结合埃里希·弗洛姆占有与存在的理论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福尔赛世家》中的人物的生存方式的倾向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现实对个体在重占有的社会潮流下转向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的可能性做出探索。  在第一章,本文首先结合弗洛姆的占有与存在理论对《福尔赛世家》中的人物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各类型人物的生存状态
学位
《字通》是黄侃笺识,黄焯编次的《说文笺识四种》中的一种,材料来源是《黄侃手批说文解字》。《字通》的条目只给结论,无论证过程。本文对《字通》前309条进行了文献学疏证,试图寻求出《字通》条目结论背後的文献来源和理论依据。再根据疏证的结果讨论了《字通》条目的得失。所得有:一,在文字层面上,揭示了大量字形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二,在语言层面上,揭示了大量为因新词而造的字,以及新词与源词的关系。三,揭示了一
学位
《论语正义》作为公认的清代《论语》研究的集大成者,在《论语》学史上地位重要。  刘宝楠写作《论语正义》一书,主要是为了弥补当时义理之疏的缺失。因此《论语正义》不仅考据精审,于义理方面也颇为用力。刘宝楠认为,圣贤论政治学术,都是本“中庸”之义而来,其核心就在于“成己成物”。君子要先通过学使自身完善,即“成己”,然后出仕、任教,由修养自身进而惠及天下百姓,达到“成物”的境界。  因此在论“学”方面,刘
学位
关锳(1822-1857),字秋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闺阁诗人。诸生蒋坦之妻,诗词皆工,且学艺于诸名家,亦精通书画。有诗集《三十六芙蓉馆诗存》、词集《梦影楼词》。关锳与沈湘涛、沈湘佩等友人多有唱和酬赠、以文会友的活动,其间逐渐确立了才名。  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陈述了选题原因及意义,并概述了目前关锳研究的基本状况。第一章考证关锳的基本生卒年月,勾勒了她的学习经历和创作交游活动。第二章重点
学位
方闻的中国书法风格理论直接继承自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和美国艺术史家夏皮罗等人的风格理论。他在分析中国书法艺术时,参照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风格的论说,尤其是对书法本体、书法表现和书法创作的风格分析,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质和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形成了能够解说中国书法艺术并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风格分析理论。方闻书法的风格理论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分析、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的阐释、艺术家的精神分析、以基准作品和
学位
商於驿道是唐代沟通南北的必经之路,中晚唐时期更一度成为仅次于两京驿道的大道。其流量大、存诗多,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根据其具体内涵,可分为贬谪之路、名利之路、隐逸之路。其中,“贬谪之路”演绎着贬谪文人的悲剧,装载着他们的生命意识;“名利之路”与文人的前途息息相关,记录了他们的奔波疾走、大喜大悲;“隐逸之路”是文人精神的栖息地,从中可窥见他们的处世态度。这三条“唐诗之路”又由各个地理空间构成
学位
萧公权(1897-1981),原名萧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祖籍江西泰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萧公权在1937年至1945年这九年内,创作了大量的传统诗词作品。本文即以萧公权这九年的诗词作品为基础,梳理和研究了萧公权的文化观、诗词观以及创作活动、创作内容。  绪论中介绍了萧公权的基本情况及本选题的研究价值,阐明了选题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以萧公权的个人
学位
《红楼梦影》是“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晚年创作的小说,也是现存第一部中国女性作家小说作品。本文以《红楼梦影》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其文本,辅以太清诗词集、戏曲作品,并结合顾太清生活经历,再探书中人物角色与几处特殊情节。本文共四章正文。第一章分析女主角薛宝钗的婚姻家庭生活与形象变化,在宝钗身上,太清寄托了自己的女性理想:即一种谨守妇德、操持内务、风雅有才但克己低调的女性形象,而宝钗也具有一个从深闺少女
学位
金代论诗诗是中国古代论诗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金代社会和诗坛发展渐变的影响,金代论诗诗呈现出前中期动力不足、后期爆发式增长的特点,后期尤其得益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论诗组诗的创作。金代论诗诗的创作者有些是诗坛巨擘,论诗权威且涉及重要诗学理念;有些是名气不大的诗人,论诗偶有妙语但影响力不够。金代论诗诗各体兼备,七言绝句较为突出,它的存在形式既有系统专门的大型组诗,又有间或、零星论诗的交往诗、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