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矩阵方法研究Dπ,Dη,D<,s>K<'->散射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物质之间的最基本的相互作用,目前为止,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写强相互作用最为成功的理论。因为现在还不能对非微扰QCD进行严格求解,所以对强子物理的研究仍需要借助各种模型或低能有效理论等方法进行。在低能有效理论中,手征微扰论是最为成功的方法之一,它在解释低能介子-介子散射实验数据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论文的工作就是基于手征微扰论构造出的手征有效拉氏量来进行研究重味介子的。 强子分为介子和重子,其中重味介子是含有粲夸克或底夸克的介子。重味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由量子色动力学来描述。自20世纪40年代罗切斯特和布特勒等人陆续发现重介子以来,对重味介子的研究一直是粒子物理学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中,重味介子的产生和衰变实验对量子色动力学和非微扰QCD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研究重味介子产生和衰变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强相互作用的理解。 近些年来,实验上发现了一些新的重味介子态,如D<*><,0>(2308)、D<*><,0>(2407)、D<*><,1>(2460)、D<,1>(2420)<0>、D<,s0>(2317)、D<,s1>(2460)、X(3872)、X(3940)、Y(3940)、Y(4260)等。这些重味介子与手征Goldstone玻色子和基态的赝标重介子的S波相互作用具有相同的量子数,且离相应的道的阈值很近,因此研究轻赝标介子与重介子之间的S波相互作用将对理解这些重介子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K矩阵方法对轻赝标介子与重赝标介子之间的S波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例子为耦合道的Dπ、Dη和D<,s>K<->的S波散射,进而研究自旋-宇称量子数J

=0<+>的粲味介子D<*><,0>。目前实验上只有Belle合作组和FOCUS合作组报道了对D<*><,0>介子的观测结果,两个合作组对于D<*><,0>粒子的观测结果并不一致,它们是否是同一个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理论上也未能很好地解释D<*><,0>粒子,关于D<*><,0>共振态的性质及其内部结构也存在着争议。 论文首先介绍本工作的理论基础以及重味介子的研究现状,然后从手征微扰论构造出的轻赝标介子-重赝标介子手征有效拉氏量出发,考虑了矢量介子交换的情况,计算出同位旋I=1/2的Dη,D<,s>K<->,Dπ散射的玻恩振幅,然后再利用K矩阵方法求出耦合道的Dπ、Dη和D<,s>K<->散射振幅,并作分波投影得到S波的散射振幅。考虑到要描述强子内部结构的效应,我们引进了参数化的单极点形状因子来压低在高动量转移时介子交换的贡献,自由参数为形状因子的截断参数Λ。 我们通过在幺正化振幅上寻找极点的方法,研究了由轻赝标介子与重赝标介子之间的S波相互作用而动力学产生的J

=0<+>、C=1的标量粲介子共振态,计算了它们的质量和宽度,并结合实验结果和其它理论预言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在不考虑形状因子的情况下,本文的计算是不含自由参数的,动力学产生了4个D<*><,0>共振态,文中给出了它们的质量和宽度。 质量较低的两个D<*><,0>态的宽度较大,而质量较高的两个D<*><,0>态的宽度较小。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下,这些D<*><,0>共振态具有介子-介子分子态的结构。我们预言的较轻的D<*><,0>分子态的质量远小于夸克模型预言的、具有cū结构的D<*><,0>态的质量。因此,如果实验上发现质量远低于夸克模型预言的D<*><,0>态,将有可能是我们预言的质量较低的分子态。 在考虑形状因子的情况下,理论计算的自由参数为形状因子的截断参数Λ。计算的结果也能动力学产生4个D<*><,0>共振态,只是由于形状因子的引入,共振态的质量和宽度有不同程度的移动。我们在计算中对截断参数Λ分别取值为2.3,2.5和2.7GeV,通过比较这些结果可以考察计算结果对于参数Λ的依赖情况。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对形状因子中的截断参数Λ取值并不是很敏感。 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大统计量的实验数据以及更合理的实验数据分析方法来检验我们对标量粲介子的理论预言。

其他文献
随着进驻微信的各类微商的蜂拥而至,微商广告呈现井喷之势。微商广告乱象丛生,广告商品良莠不齐,广告内容虚假成灾,广告环境陷入了极端无序状态,严重破坏了互联网的有机生态
本文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在硅油基底表面制备一系列铁薄膜样品,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分光光度计系统地研究了沉积速率f以及基底温度Ts对于铁薄膜的微结构、结晶性能及光学特性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TEM对采用相同沉积厚度(5.0 nm)和基底温度(Ts=-10.0℃)以及不同沉积速率制备的铁薄膜系统的微观结构及结晶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沉积速率f=0.01nm/s时,Fe
体全息成像技术是采用体全息光栅作为高性能成像元件(体全息透镜)对物体实现三维成像的技术。基于体全息原理,采用探测光波照明三维物体进行成像时,满足布拉格条件的光波将通过
本论文利用先进的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包括选区电子衍射、明暗场形貌像、高分辨像、高角环形暗场像及模拟技术),对新型二元相变存储材料SixSb100-x(x=5,10,16,23)薄膜从非晶态到晶
从夸克层次上研究强子—强子相互作用是强作用物理的重要课题,是将QCD基本理论与实验上的可观测量联系起来的重要步骤。 自从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Gell-Mann提出物质组成的新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核心资源,如果能用纠缠态表象来描述量子纠缠,就可以使量子纠缠的阐述更为清晰,通过建立连续变量纠缠态表象就会给量子测量带来很大的便利。由于
由于嵌段共聚物可以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周期结构,无论在实验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两嵌段共聚物是理解嵌段共聚物相行为最简单的模型,它能够形成稳定的层状相、
光孤子是指经过长距离传输而保持形状、速度和幅度不变的光脉冲,光孤子行为已经成为目前光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其产生机理是光脉冲在传播时,群速度色散引起的展宽效
单粒子横动量谱、椭圆流和两粒子Hanbury-Brown-Twiss(HBT)关联是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的三个重要末态可观测量。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碰撞产生的粒子发射源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因
对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行为研究一直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十年来非线性波的传播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掌握非线性波的传播规律对了解一些生物现象有直接帮助